2025年9月23日,超强台风“桦加沙”携17级阵风与风暴潮直扑珠江口。广州番禺丽江花园的业主们提前一晚就把近一百辆私家车开上小区内部的丽江大桥——桥面高出地面约7米,双向四车道被车主们自发排成2-3排“车阵”,仅留一条单向车道供通行。灰白色的车龙在路灯下延伸两百米,远远望去像给大桥加了一层“移动防洪堤”。保安冒雨摆放反光雪糕筒、维持秩序,物业连夜在业主群公告:“生命通道不占,若影响救援马上挪车。”视频被上传到网络,网友直呼:“这波‘高地占位’稳了!”
丽江花园三面环河,地势最低处比珠江平均水位低出1.2米。2018年台风“山竹”期间,小区地下车库灌水1.5米,上百辆私家车被泡报废,保险公司理赔总额超三千万元。那次之后,“把车开到桥上”成为老业主口口相传的“土办法”——桥面高、周边无乔木和广告牌,可防水也可防坠物。今年“桦加沙”被预报为“风王”,大伙立刻翻出“老剧本”:提前一晚占位,台风登陆前全员撤离桥面,只留车辆“硬抗”风雨。事实证明,24小时后台风过境,桥下积水0.8米,而桥上车位滴水未进,业主们自嘲“花零元实现立体车库”。
- **避免水浸**:桥梁设计标高普遍高于城市内涝线,可抵御五年一遇暴雨积水;
- **减少坠物风险**:桥面两侧无高大乔木、广告牌,避免了折断、倒塌砸车;
- **彼此照应**:小区内部道路,保安、监控全覆盖,便于统一管理和挪车;
- **零租金**:与周边商业停车场“台风价”200元/天相比,属于“免费高地”。
- **挤占生命通道**:若救援车辆(救护车、消防车)需要借道,车阵或成为“拦路虎”;
- **强风直吹**:17级台风下,露天桥面相当于“风口”,车辆本身可能被掀顶、侧滑;
- **视线盲区增大**:三排停车使会车宽度由7.5米缩到3米,夜间易发生剐蹭;
- **法律灰色地带**:《道路交通安全法》并未明确“小区内部桥梁”是否属于“道路”,管理主体模糊,出现事故责任难定。
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发布的《台风车辆避险口诀》可总结为“避水避高,选高选空”:
1. **优先选择**:
- 政府开放的应急避难场所(体育馆、学校操场、高架立交预留层);
- 地势高、视野开阔的地面停车场;
- 封闭式、排水系统完好的立体车库。
2. **坚决避开**:
- 地下车库、下沉式广场、隧道;
- 大树、电线杆、广告牌、高楼楼下;
- 河道、涵洞、施工围挡旁。
3. **停车后检查**:
- 关紧车窗、天窗,收起后视镜;
- 卸下行车记录仪等外挂设备,减少风阻;
- 车内勿留贵重物品,备好挪车电话。
## 四、从“民间智慧”到“制度兜底”
“丽江大桥模式”走红后,广州已有街道试点“社区共享防风车位”:
- 由物业、业委会统一划线,台风前48小时开放登记,按“先到先停、只收管理费”原则分配;
- 交警部门对内部桥梁实行“临时交通管制”备案,确保4米宽生命通道;
- 引入“防风车位责任险”,车辆因管理不当受损,由社区统一投保理赔。
专家呼吁,未来城市更新应在易涝片区配建“高台式集中停车岛”,标高比内涝线再高0.5米,平时做景观绿地,台风前24小时开放停车,既解决“高地”稀缺,又避免“车占桥”的尴尬。
“桦加沙”过境次日,丽江花园的业主们返回大桥:落叶、泥沙被雨水冲得干干净净,百辆车毫发无损,桥下抽水机仍在轰鸣。有人把对比图发到业主群——“桥上车干如镜,桥下积水及膝”,瞬间刷屏。黄老板感慨:“两万块保险费心疼三天,泡水大修却得心疼三年。”
然而,更多人开始反思:当极端天气成为“新常态”,个人机智固然重要,制度化的“安全高地”才更可靠。毕竟,不是每个小区都有一座丽江大桥,也不是每次台风都能幸运地留下生命通道。让“民间土办法”升级为“城市硬标准”,才是对百辆私家车“桥上守夜”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