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兄弟姐妹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玩伴。
是闯祸时互相掩护的“战友”,是分享一块糖也能甜半天的“亲人”。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曾经亲密无间的手足,渐渐成了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
甚至就连逢年过节碰面,也只剩下客气的寒暄。
有人说,是各自成家后太忙,是距离太远没交集,是利益纠葛伤了情。
但其实,兄弟姐妹突然不亲近了,根源往往藏在一个被忽略的细节里。
也许,很多人都未曾察觉到。
老话常说:
亲戚亲戚,越走越亲,不走不亲,等于路人。
其实,亲情这根线,从来不是天生就牢固的,得靠人时常牵着、护着,才能扯不断。
而兄弟姐妹之间,更是如此。
小时候有父母在中间牵线,逢年过节聚在一起,吃着同一锅饭,聊着家长里短,感情自然熟络。
可长大后各自纷飞,谁还能像儿时那样,理所应当地“黏”在一起呢?
这时候,总得有个人站出来,主动做那个“搭戏台”的人。
他可能是家里的老大,总惦记着弟弟妹妹过得好不好,时不时的挨个打电话,提醒大家回家小聚。
也可能是性子最热心的那个,谁家有了难处,他第一个跑前跑后,尽心尽力的帮衬。
甚至可能是最细心的那个,记得住每个人的生日,常常会邀请大家坐一坐,聊聊近况。
这就像是唱大戏,有人把戏台子搭起来了,才会有唱戏的热闹。
而在兄弟姐妹中间,那个主动维系关系的人,往往就是“搭戏台”的人。
因为他的存在,兄弟姐妹才有理由常常见面,有机会说一说心里话。
而那些看似平常的聚餐、闲聊,互相帮衬,其实都是在给亲情“添柴”,让这团火一直烧着。
可一旦这个“搭戏台”的人累了、倦了,那么原本热络的亲情,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再也没有当初的凝聚力了。
所以说,兄弟姐妹之间突然不亲近了,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个费心劳神搭建“戏台”的人,不再为了亲情而跑前跑后的维系了。
久而久之,彼此之间的联系,也就慢慢散了。
没有人天生该为一段关系搭戏台。
而他之所以付出,往往是出于对亲情的看重。
可糟心的是,当他在这段关系里,遇到了三种困境,往往就会在后知后觉中,突然撤走。
①出力不讨好
民间有句俗语,叫作:好心当作驴肝肺,一片真心付东流。
这大概是最让“搭戏台”的人寒心的时刻。
试想想,他辛辛苦苦组织一场家庭聚会,提前半个月定场地、查菜谱。
结果有人迟到早退,有人借口不来,还有人抱怨菜不好吃。
他操心弟弟妹妹的工作,托关系、找门路,转过头却听见对方跟别人吐槽说“他就是爱多管闲事”。
他记得每个人的喜好,买礼物时精挑细选,却被嫌弃“眼光老土”、“不够档次”。
当这些出力不讨好的委屈与寒心,越积越多的时候,再热络的心也变会变得冰凉。
尤其是当付出变成“理所应当”,甚至是被曲解、被嫌弃,那么就一定会让自己在经历中,慢慢懂得“自私”二字。
②看透了,不想再“演戏”
有些家庭,表面和睦,实则却各怀心思。
比如,父母偏心,有事时让自己出钱出力,可当有好处时,却全然给了别人。
比如,兄弟姐妹之间,没有亲情的纯粹和美好,都是权衡利弊和拜高踩低的算计和阴谋。
再比如,自己条件好点、人脉广点,就被道德绑架要求要尽其所能的帮衬。
一旦委婉拒绝,就会被其在背后各种恶意编排。
久而久之,心中的热情一点点被消耗殆尽,最终不得不放手。
③自己的生活也有一地鸡毛
人到中年,谁都是上有老、下有小。
尤其是在如今这个生存压力下,一个人可能随时会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打击和考验。
那个在兄弟姐妹中间,不断“搭戏台”的人,也是如此。
也许,曾经热络奔走的他,此时突然遭遇了失业、疾病,或是孩子的升学压力,在其中自顾不暇。
如此一来,自然就没有精力维系大家庭的关系了。
其实,说白了,兄弟姐妹的疏远,从来不是突然的。
就像是戏台子一样,不会在一夜之间倒塌。
而是有一个人,在一次次失望与寒心后,悄悄收起了自己的热情。
所以说,亲情这两个字,永远不是靠“血缘”就能一劳永逸的。
它需要每个人都伸手维护,而不是等着某人独自支撑。
正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千万别等着那个主动搭戏台的走了,才想起曾经的温暖与柔情。
更别等兄弟姐妹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才后悔当初没有珍惜。
毕竟,这世上最亲的,除了父母,就是一同长大的手足。
在相处过程中,要记得:
彼此之间,多一点体谅,少一点计较,多一点主动,少一点旁观,才能让血脉相连的情分,走得更久,更远。
大家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