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25年度优秀青年医师(临床药师)奖正式揭晓,他们以仁心仁术践行医者使命,用专业能力守护患者健康。
2025年9月25日是第十七个世界药师节。今天,让我们把镜头对准其中一位“主角”,作为掌握药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核心力量,他是连接医患、守护用药安全的重要桥梁。
马毅
药学部主管药师
来院时间:2020年
主要研究方向:临床药学,药物代谢与系统组学,个体化用药
工作中,遇到的最难忘的一件事
药物既能控制病情,也可能带来风险,作为一名临床药师,我的职责,便是当好患者合理用药道路上的“导航员”:在疗效与安全之间找准平衡,协助临床团队制定、调整个性化药物治疗策略,更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药物作用及规律用药的重要性,让他们在理解与信任中安心治疗。
长期驻守风湿免疫科,我每天面对的患者,大多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或生物制剂。风湿病治疗往往是一场 “持久战”,过程漫长且复杂,犹如在迷雾中前行:一边是疾病有效缓解的治疗目标,一边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伴随风险。作为临床药师,我与医师紧密协作,为每位患者探寻最适合的个体化用药路径,努力在 “控病” 与 “安全” 间找到最优解。
病房初遇
还记得刚成为临床药师时,我曾遇到一位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青年女性患者李女士。她因原发病住院,但又合并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引起的血流感染。在我和医师的日常联合查房中,李女士持续高热,感染指标显著升高。临床团队第一反应是经验性使用万古霉素——这是一种高级别(特殊使用级)但不良反应也相对多见的抗菌药物。
那一瞬间,“有证用证” 的循证用药理念在我脑海中格外清晰:针对明确的MSSA血流感染,是否有更精准、更安全的用药选择?我立刻查阅相关诊疗指南与循证证据,并比对李女士临床情况,提出以低级别(非限制使用级)但有效的头孢唑林替代万古霉素的用药建议。虽然以低级别抗生素替代似乎显得不够保险,但医师选择了信任并采纳我的意见。用药后,李女士的感染也很快得到了控制,并顺利完成了本次住院期间的原发病治疗。这次经历,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医药协同在推进精准用药中的重要价值,也更加坚定了我深耕专科药学服务的决心。
图 | 协助风湿免疫科临床医师团队共同制定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
病情反复
半年后,在风湿免疫病医药联合门诊,我再次见到了李女士。她服用多种药物,自觉病情有所缓解,却因担心药物不良反应,过去半年常擅自减少免疫抑制剂服用,最终导致病情反复。我耐心与她沟通,逐一向她讲解每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并结合她病情反复的实际情况,帮助她理解用药依从性对控制疾病的重要意义。
然而,因长时间的不依从用药,导致她的原发病逐渐加重,不得不再次住院治疗。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对于狼疮肾脏受累、严重肾功能不全的中国患者,吗替麦考酚酯剂量该如何调整?幸运的是,药学部与风湿免疫科此前已联合开展研究,初步探索了这一药物的个体化给药方案。最后,通过协助制订李女士吗替麦考酚酯给药方案,监测药物浓度,并优化用药依从性管理,李女士实现了长期的病情缓解。
图 | 在药学门诊中为风湿免疫病患者进行药物重整
李女士一波三折却终获“柳暗花明”的治疗经历,不仅让我看到了专科药学服务的价值,也体会到了自己成长为风湿免疫专科药师的历程。我愈发深刻地体会到:风湿免疫病患者常多系统受累、需长期服用多种药物,疾病管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精细化、闭环式的药学服务,正是守护患者用药安全、助力病情控制的重要支撑。
如今,在医院、药学部与风湿免疫科的悉心培养与支持下,我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风湿免疫专科药师。从出诊风湿免疫病医药联合门诊、药学门诊,为患者提供 “一对一” 用药指导;到融入多个多学科诊疗(MDT)团队,参与复杂病例的用药讨论;我的药学服务半径不断拓展延伸。未来,我将继续践行“医药同行,合作共赢”理念,不断创新药学服务模式,深化药学服务内涵,用专业力量为提升医疗质量、守护患者健康贡献专业“药学力量”。
图 | 受邀在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学术年会作报告
临床药师的初心,始终是协助临床团队,共同实现患者的精准用药。精准用药,既要坚守“有证用证、无证创证”的循证理念,更离不开药学服务的全程融入与闭环守护。未来,我将继续以“医药同心”为帆,以专业为桨,为风湿免疫病患者的健康之路保驾护航。
★
文 | 药学部 马毅
海报 | 宣传中心 陈笑悦
编辑 | 宣传中心 徐金蕊
书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