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云辉
元世祖在发动灭南宋之战前,为师出有名,指示数名朝廷文案高手创作替天行道讨伐南宋的檄文。看完笔杆子们挖空心思呈献的数篇檄文,元世祖均觉不得要领,颇有隔靴搔痒之感,索性点名令赵璧撰写檄文。赵璧接旨,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元世祖阅后“大称善”,公开点赞:“唯有‘秀才’能准确无误表达出我的心意!”
赵璧为何能被元世祖专称为“秀才”?
(一)御封秀才
赵璧自幼师从名儒研习儒术,“朝诵暮课”十余载,学业突飞猛进,成为名扬山西的后起之秀。亲王忽必烈仰慕其才学,礼数周全将其请入王府,恭敬地“称秀才而不名。”二人倾心交谈,忽必烈看出赵璧虽是一介儒生,却“刻意吏学(古代基层公务员学问),以经济(经国济世)为己任”,便恳请赵璧辅助自己,为此“赐三僮,给薪水。”
赵璧为报答知遇之恩,不辞辛劳奔赴中原各地,将流落各地的金末状元王鹗等名士诚聘至王府。他挑选出十名蒙古族精英学生,向他们倾囊传授儒家经典,同时奉命学习蒙古语以促进蒙汉交流。
赵璧极富语言天赋,很快将“《大学》《中庸》《论》《孟》”等儒家经典译成蒙古文,令忽必烈发出“(赵璧竟然)能为国语深细若此”的赞叹。忽必烈时常在行军途中与赵璧并驾齐驱,认真倾听赵璧详细讲解书中内容。赵璧言辞简练精准,表达晓畅清晰,深受忽必烈器重。
忽必烈对他“宠遇无与为比”,令王妃“亲制衣赐之。”他甚至赋予赵璧如果衣服不合身,可以随时修改的特权。
(二)宪宗直臣
元宪宗久慕赵璧贤名,令皇弟忽必烈携入宫中,虚心求教如何才能将天下治理好?赵璧答:“请陛下先诛杀身边目无法纪声名狼藉的侍从!”直言不讳的对答令“(元)宪宗不悦”,面色阴沉。二人出宫后,忽必烈心有余悸对赵璧道:“秀才,汝浑身是胆!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也!”赵璧若无其事,淡然一笑。
元宪宗大力调整蒙古行政机构时,元老重臣牙老瓦赤自恃拥立之功,某日上朝时手持断事官印信请示元宪宗:“此印乃先朝所赐。如今陛下登基,老臣继续使用旧印,还是换用新印?”元宪宗猝不及防,无言以对。入朝侍奉元宪宗的赵璧见状,挺身而出斥责牙老瓦赤:“是否继续重用您,只能由圣上决定!您竟敢拿出印信来说事,几个意思?”他夺过牙老瓦赤手中印信,“置帝前。”元宪宗“默然久之”,模棱两可回答:“朕也无法决定!”从此,牙老瓦赤不再被重用。
(三)敲山震虎
赵璧出任河南经略使,接到百姓状告“河南刘万户贪淫暴戾”诉状。诉状指控刘万户自恃富甲一方,勾结买通腐败官员,以垄断当地婚姻牟取暴利。他规定,当地嫁娶人家,必须先缴纳一笔高昂费用,经他审核批准方可进行。他还纵容心腹董主簿,“强取民女有色者三十余人。”
赵璧查明事实,将董主簿逮捕归案,“
立斩之,尽还民女。”董主簿被处斩时,漫天雪花飞舞。刘万户担心罪行暴露,强颜欢笑设下酒宴为赵璧洗尘,举杯祝贺:“经略使大人下车伊始便为民除害诛除强贼,才使天降瑞雪,可喜可贺!”赵璧敲山震虎回答:“像董主簿这等罪大恶极者,‘尚有其人。’待诛尽这些人渣,上天将会降下更大祥瑞!”刘万户听出弦外之音,“屏气不复敢出语,归卧病而卒。”当地百姓拍手称快奔走相告,说刘万户是被赵璧的浩然之气活活吓死。
(四)秀才舌头
忽必烈率部南下伐宋时,赵璧以江淮荆湖经略使身份随行出征,兵围鄂州(今湖北武汉)。贾似道派特使求和,赵璧主动请缨,在三千兵卒护送下登上鄂州城与特使会谈。谈判虽然失败,但赵璧不避斧钺的胆气令忽必烈刮目相看。
忽必烈变身元世祖后,赵璧改任燕京宣慰使。当时,朝廷为满足攻蜀大军需求,国库粮饷告罄。赵璧殚精竭虑为忽必烈北征解除后顾之忧,采取各种手段收缴豪强贵族侵占贪腐的“钱数万计”,巧妙做到“民不扰而军用足”,将钱粮源源不断供应前线。忽必烈为表彰其卓越贡献,在建立“燕京行中书省”时,任命赵璧担任平章政事(行省丞相副职),且“议加答剌罕(蒙元崇高封号,意为自由者、不受管辖者)之号”,赵璧“力辞不受。”
赵璧由于在讨伐叛军时“从济河得粟及羊豕以馈军”,使得军心大振一鼓作气消灭叛军。元世祖为培养其军事才能,降职改任他为枢密副使(国防部副部长)。赵璧深知“伴君如伴虎”,对降职“处之泰然,不以为意。”他奉命上前线参战,巧妙设伏击败南宋援军,使宋军“士卒溺死甚众”,取得“夺战舰五十,擒将士三百余人”战绩。
此时,迁居江华岛的高丽国王遭权臣放逐,向元廷紧急求救。赵璧奉诏带兵奔赴平壤后,得知权臣已死,审时度势向朝廷建言,趁机以大军护送高丽国王回归京城复国,“可以安兵息民,策之上者也。”元世祖采纳建议,高丽国王自此死心塌地归附元廷。
这年寒冬,元廷举行盛典“祀太庙。”关键时刻,本该悬挂在醒目之处的黄色帷幔却不翼而飞。黄幔最终被从神庖灶下找到时,“已甚污弊。”元世祖勃然大怒:“(有司)大不敬,当斩!”赵璧挺身而出谏阻:“陛下,污损黄幔罪不至死。依据相关法律,此人只能判罚杖刑后流放边地。”在赵璧据理力争下,“其人得不死。”
赵璧病逝时“年五十七”,元廷“赠大司徒,谥忠亮。”
赵璧性情沉稳,平日沉默寡言,深思慎行。然而,一旦在朝廷谈论政务,他便像换了个人一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观点明确,证据充足,大有诸葛亮舌战群儒之风。如果遭到对手反诘,他更像好斗的公鸡似的,与对方针锋相对,务必争辩出施行事务的利弊才肯罢休。元世祖非常欣赏赵璧的耿直与善辩,曾当面开玩笑道:“您不愧是‘秀才’,长着一根秀才舌头!”
赵璧从一介儒生凤凰涅槃变成“乘风云,依日月,佐命之人”,从平素惜语如金者,成为谈论政务时旁征博引高屋建瓴、能言善辩到被元世祖称赞长了“秀才舌”的重臣。他的经历对后人的启示是:舌头人人都有,能言善辩者比比皆是,但唯有真正懂得在上级面前“何话该说,何时该说,话该咋说”的智者,才配享有“秀才舌”声誉。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百万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