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能顺利登上皇位,可以说是顺应了形势、众望所归。当时明朝正处在危难之中,朱祁镇被瓦剌俘虏,皇位空悬。为了稳定局势,朝中重臣于谦等人,以及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都一致支持朱祁钰即位。更重要的是,他在北京保卫战中打赢了关键一仗,声望和地位因此牢固下来。然而,正因如此稳固的局势,最终却走向失势,他是如何把皇位弄丢的呢?
其实,朱祁钰能坐上皇位,靠的是支持;而他失去皇位,正是因为丢掉了这些支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废太子之事。
朱祁钰把原本的太子朱见深(朱祁镇之子)废掉,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一举动直接断绝了朱祁镇集团的希望。最初,这些人支持朱祁钰,是因为国难当头别无选择;另一方面,只要太子之位还是朱见深,他们就觉得将来依旧有机会东山再起。但当朱祁钰毫无理由地换掉太子时,这些人彻底寒了心,自然不再支持他。
第二,处置朱祁镇的方法不得人心。
朱祁镇被放回明朝后,朱祁钰选择将他软禁在南宫。历史上不乏更“干脆”的做法,例如朱元璋曾在韩林儿回程途中制造“落水身亡”的意外。但朱祁钰既没有彻底解决隐患,也没有采取体面手段,而是把朱祁镇关进南宫,甚至给宫门灌铅封死,只留一个小口送饭,还砍掉宫外的树以防营救。这种粗暴、近乎羞辱的做法引起大臣们和宗室的不满,让他失去了不少人的信任。
第三,过于依赖于谦,忽视其他大臣。
朱祁钰在朝政上几乎只倚重于谦,很多大臣被冷落,比如石亨、徐有贞、曹利用等人。长期得不到重用,他们自然心怀不满,转而寻求机会推翻朱祁钰,改立朱祁镇。若朱祁钰能更成熟些,或是收买这些人的人心,或是干脆换掉他们,局势也许会不同。但他在吏治上放任不管,最终种下了复辟的祸根。
第四,接班人问题没有解决。
朱祁钰曾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朱见济早夭。此后,他一直没有重新确立继承人,导致政局前途不明。这种不确定感,让一些投机分子觉得未来不可预料,于是决定拥立朱祁镇复位,以便自己能有一个明确的依靠。
综上,朱祁钰并非一个昏庸的皇帝,他也曾有过功绩。但在关键问题上,他缺乏远见和手腕,做事幼稚而失人心。最终,他因为这些细节上的失误而失去了皇位,实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