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蒋介石劝说一个正积极办学的将领出山指挥作战,此人就是黄维,他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被老同学陈赓的部队俘虏了。
国民党以为黄维“为国捐躯”了,甚至举办了盛大的追悼会。他明明打仗不怎么行,怎么还会被蒋介石重用呢?
黄维在国民党将领里算得上是异类,小学老师出身,7岁就没了父亲,全靠伯父拉扯大,中学毕业后就只能回乡当小学教员糊口,一个穷教书匠,怎么就走上了从军路?
原来,当年在师范读书时,黄维认识了比自己大4岁的方志敏。方志敏演讲时感染力强,一番豪言壮语,让他听得热血沸腾。1924年,两人相约报考黄埔军校,一起到上海等报名。
复试前一天,方志敏突然说有急事要办,不能参加了,说忙完就去找他。黄维听朋友这么一说就相信了,其实方志敏早在一年前就加入了共产党,这次离开是受党组织派遣去江西工作,无法告知实情。
进入黄埔后,黄维很快就以“书呆子”闻名,加入国民党后,更是一点灵活机变都不懂。杜聿明远征缅甸败归,听说要让黄维来检点部队损失,心里发怵,这人可是“呆”到不好对付啊。
宴席上,杜聿明的幕僚们为了活跃气氛,随口说了句“天气不错,风调雨顺”,黄维不高兴了:“我老家正闹水灾,哪来的风调雨顺?”幕僚以为这是在暗示要好处,准备送点钱财,黄维更生气了,嚷嚷这是在发国难财。
这样的“书呆子”,一般在官场上寸步难行,奇怪的是,蒋介石偏偏就吃这一套。在老蒋看来,比起能力,忠诚更重要。首先,作为黄埔生的黄维,本来就极度推崇“三民主义”,更是支持儒家的“君臣之道”,恰好能做个“忠臣”。
其次,黄维有道德洁癖,让人很放心。他不碰女色,不赌博,不贪财,几乎很难被人收买,这样的人才非常稀有,收他到麾下,不必担心被背叛。
别看黄维打仗不怎么样,理论水平是真不错,蒋介石特别欣赏德国的军事教育,1933年还专门送黄维去德国考察;1938年,又把18军交到黄维手中,这可是精锐中的精锐,号称“国军五大主力之一”。
陈诚也对黄维青睐有加,在陈诚手下,他基本上一年升一级。1944年组建“青年军”时,黄维被任命为副总监,和蒋经国搭班。蒋经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也对其大加拉拢,让这个老实人受宠若惊。
虽然黄维能做到绝对忠诚、政治可靠,他的短板太明显了,连我党的将领都知道“呆子”的特色。淮海战役时,陈赓利用黄维的性格,使了招“诱敌深入”的老套路就成功了,被俘后,黄维说失败不冤,陈赓在学校时自己就比不过。
最让人感慨的是,黄维其实曾离我党很近很近,进入黄埔后,他的同学里有徐向前、陈赓、这些后来的我党高级将领。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如果黄维当时稍微转个弯,历史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性格决定命运,骨子里的“儒”气,让黄维一旦认定了蒋介石,就再也无法改变。淮海战役中,黄维被围后死活不答应劝降,被俘后又抵制思想改造。
1975年,黄维作为最后一批国民党战犯被特赦,担任全国政协委员。黄维确实有很多难得的品格,忠诚、正直、始终如一,可前进时,也要看看自己是否走对了方向。
参考资料:《黄维为何不被“赤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