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尔街日报》报道了一则引发国际关注的消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联合国大会期间,直接向美国总统特朗普请求提供“战斧”巡航导弹。令外界震惊的是,特朗普一改此前的态度,表示对这一请求“不反对”。这一消息瞬间让俄乌冲突的风险上升,因为“战斧”导弹射程超过2000公里,足以将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置于威胁之下。
“战斧”巡航导弹的战场表现可谓颠覆性,它的最大射程可达2500公里,几乎覆盖了整个乌克兰,并且可以攻击到俄罗斯西部的大部分战略目标,包括莫斯科在内。更为关键的是,战斧导弹的战术特点非常独特:它能够低空飞行,巡航高度可低至海面上7-15米,陆地上则可低于60米。此外,它还使用巧妙的地形匹配制导技术和隐身涂层,有效规避传统防空系统的探测与拦截。一旦乌克兰掌握这一武器,俄军的后方指挥中心、军工基地等重要设施将暴露在乌克兰打击范围内。
泽连斯基的请求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他在会后表示,拥有“战斧”并不意味着会立刻使用,但它足以迫使俄罗斯重新评估风险。现在乌克兰面临着前线压力加大,北线战场接连失利,而现有的无人机和短程导弹难以对俄罗斯本土形成有效威慑。“战斧”的远程精准打击能力可以成为乌克兰的“心理武器”,即使不发射,也能迫使俄罗斯重新部署防御,分散前线资源,减轻乌克兰的压力。
然而,这种请求背后的风险极为巨大。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已明确警告任何形式的“侵略行为”,并且俄方显然已经预见到这一局面。为了应对可能的威胁,俄罗斯在莫斯科周边部署了S-400、S-500等高端防空系统,形成了层层防御网。同时,俄军也不断进行反导测试,将战略火箭部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看似是对美西方“反导威胁”的回应,但实际上却是在为俄罗斯的战略布局做准备。
更令人关注的是,北约情报透露,俄罗斯已经悄悄地重新部署了“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系统,这种导弹可以携带核弹头。一旦乌克兰的“战斧”导弹不慎击中莫斯科的民用设施,俄罗斯可能触发“核反击红线”,引发更大的危机。
特朗普政府态度的转变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战略考量。从最初的呼吁“停止冲突”到如今表示愿意提供远程武器,分析认为,美国的核心目标是让欧洲承担更大的责任,从而避免直接卷入核冲突。副总统万斯甚至透露,如果提供“战斧”,可能由欧洲国家出资购买。这种模糊的策略既对俄罗斯施加压力,又避免美国直接卷入冲突。
与此同时,欧洲也在同步行动。9个欧盟国家同意共同建立“无人机防御墙”,并计划利用冻结的俄罗斯资产向乌克兰提供1400亿欧元的贷款。然而,欧洲内部并非完全统一,比利时等国对承担过多风险表示抗拒。
在这种局势下,俄罗斯正在加强与伊朗和朝鲜的合作,试图缓解前线压力,并通过向中国供应先进发动机技术来换取经济支持。大国间复杂的博弈,让局部冲突的失控风险越来越高,未来局势如何发展,依然充满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