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6东海亮剑,10米倒飞锁双机,F-22为何自此消失?
最近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必胜》中,曝光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细节:中国空军飞行员李超,驾驶着歼-16重型战斗机,在东海区域同时锁定了两架美军的F-22隐身战机,随后凭借“桶滚倒飞”这一战术动作,成功逼退了对方。这场四代半战机与五代机之间的经典较量,不仅凸显了飞行员过人的勇气,更从侧面反映出当代空战规则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桶滚倒飞”:10米空间的生死博弈
事件发生于2022年夏末,两架从冲绳嘉手纳基地起飞的F-22试图逼近中国领海线,歼-16飞行员李超在首次交汇时迅速锁定其中一架敌机,另一架F-22立即脱离编队企图反扑,千钧一发之际,李超操纵战机急速拉升,以“桶滚”动作翻越至敌机正上方,在距其座舱盖仅10至15米的极限距离倒飞悬停,瞬间完成对双机的同步锁定。这一幕被网友称为“空中锁喉”,若在实战中,两架F-22已被导弹击落。自此,该型战机再未出现在中国近海。
为何隐身神话被打破?体系作战才是关键
为何F-22的隐身性能不再吃香?答案藏在中国布下的那张"密不透风"的防控大网里。由其配的高性能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对隐身的战机都能在160公里的远距离内准确的锁定,甚至配合了空警-500的预警机的数据链和沿海的反隐身的雷达网,对F-22等世界上最先进的隐身战机的行踪早在起飞的初期就能精准的将其给“捏”在手中。
不仅如此,F-22的致命的战术错误也体现了其在近距离格斗的可战性大大低于中国的第四代机:竟放弃了自己擅长的超视距的高空高角的攻击,主动的将自己推入了近距离的混战中。由其继承苏-27系列的优异的气动布局配以推重比接近1的涡扇-10B发动机,在亚音速的机动性上就明显地压制了对手。
歼-16的“多面手”实力:从“炸弹卡车”到“隐身杀手”
歼-16作为中国空军“三剑客”中的一员,配备了多达12个外挂架,这些外挂架能够挂载总重达12吨的弹药,从远程的霹雳-15导弹到近战的霹雳-10格斗弹,形成了一张全方位、无死角的火力网。
基于其独特的双座设计,不仅能充分发挥了前后舱的协同作用,更将前后舱的作战效能合力地推向了“1+1>2”的战术高度,如歼-16此次的亮相更是将其光电红外搜索系统(IRST)的威力充分地展示了出来,隐身的战机一旦在侧向和上方的雷达的反射面积骤增,一旦被红外的设备给追踪了几乎就也就“没戏”了。
F-22的退场:技术代差并非不可逾越
美军近年加速退役F-22的背后,正是此类对抗的连锁反应。F-22的航电系统基于上世纪90年代技术,升级成本高达180亿美元,且缺乏头盔瞄准系统等关键设备。相比之下,歼-16持续迭代的软件算法和国产化率超90%的供应链,使其在体系支撑下形成局部优势。美国空军已转向F-35与第六代机组合,恰恰承认了“单机性能至上”时代的终结。
未来空战:从“单打独斗”到“群智协同”
这场空战的不断升级同时,已经明显地将空战的形态推向了更为先进的方向,即单一的平台本身的差距都可通过对其所处的体系的赋能来予以弥补。中国构建的"预警机-歼击机-无人机"协同作战体系,让歼-16战机得以接收来自天基和岸基系统的情报支持,进而达成"A机发射、B机制导"的跨平台协同打击能力。
忠诚的僚机和一群如蜂拥而出的无人机的加入战场同时,我们就将取决于对海量的数据的高效的融合和对其的高超的人工智能的决策效率了。正如飞行员李超所言:“战术动作的背后是整个国防体系的支撑。”
这场东海交锋,既是战术层面的精彩逆袭,更是中国空军从“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转型的缩影。当体系作战成为制胜核心,任何试图倚仗单一装备优势的挑衅,终将在钢铁与智慧交织的防线上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