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6日,法国总理勒科尔尼在马提尼翁宫递交了辞呈,总统马克龙也迅速接受了辞职。这场突如其来的政坛变动,意味着他仅仅执政了27天——这创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纪录。让人感到更戏剧性的是,勒科尔尼辞职的前一天,他刚刚完成了新内阁的组建,还任命了包括国防部长和经济部长在内的关键职位。没想到,仅仅24小时后,这些任命便成了废纸,政治局势的动荡再次展现无遗。
从表面上看,勒科尔尼的辞职源于内阁名单引发的争议,但其深层原因在于法国政局的持续混乱和马克龙执政的困境。自从马克龙失去议会的绝对多数以来,每一次政府施政都犹如在雷区上行走。勒科尔尼接任总理时,马克龙曾要求他通过与各方达成共识推动2026年财政预算。然而,勒科尔尼却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反而让改革显得遥不可及。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前经济部长布鲁诺·勒梅尔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勒梅尔在担任财政部长期间,法国的财政赤字大幅上升,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高达113%。这一任命立即遭到反对派猛烈抨击,批评声一浪高过一浪。包括极右翼的“国民联盟”党主席巴尔德拉等人纷纷表示,若政府不做出实质性的改变,可能面临不信任投票。此外,政府内其他一些职位也几乎没有变化,这引发了左翼和中右翼政党的强烈反弹。社会党威胁称,除非暂停养老金改革,否则他们将否决新政府。
更深层次的矛盾,反映了马克龙政治模式的结构性崩溃。马克龙与议会的关系自两年前失去多数支持后,便变得越来越紧张。政府每次面临重大决策时,总是要在党派争斗中不断妥协,无法有效推动改革。爱丽舍宫的一位前顾问透露,马克龙已经迷失了方向,这让他的第二任期变成了无休止的政治应急处理。
法国的困境始于2022年的议会选举,国民议会形成了左翼、中间派和极右翼的三足鼎立格局,导致政府在推动任何政策时都遭遇困难。这种党派纷争使得重要决策被拖延和搁置。去年,总理巴尼耶曾试图通过宪法机制强行推动预算案,结果遭到左翼和极右翼的联合反对,最终下台。在一年内,法国更换了四任总理,每次都因为预算问题而导致政府陷入危机。
此时,法国的经济状况也在不断恶化。公共债务已经达到GDP的114%,财政赤字率远远超过了欧盟的3%上限。而法国社会对紧缩政策的抵制情绪日益强烈,巴黎街头爆发了数十万人的抗议活动。与德国的国债收益率差距拉大,这一“法国风险温度计”的变化,给欧盟带来了极大的担忧。
勒科尔尼的辞职,不仅是法国国内政治的不稳定,也折射出欧洲面临的挑战。法国作为欧盟的核心国家,其动荡局势已经开始影响到欧盟内部的决策。布鲁塞尔的官员已经悄然开始制定“后马克龙时代”的应对方案,如何平衡紧缩政策与高债务国家的压力,已成为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的一大难题。
马克龙的执政危机展示了一个没有绝对多数支持的总统,一个无法有效运转的政治制度,一个拒绝改革的社会,以及一个逐渐失去耐心的欧洲。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法国的治理能力陷入了困境。
而勒科尔尼的短暂任期,不仅是马克龙执政模式的失败,也提出了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多极化的政治格局下,法国未来究竟该由谁来统治?是那些坚持改革的精英,迎合民意的政客,还是那些等待时机的极端势力?法国政治的迷局,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