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克兰,现在如果有人公开提出“和普京谈判”,那几乎等同于政治自杀,想翻身都难。但最近,竟然有人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提出了这个观点,而且还是个重要人物——阿列克谢·阿列斯托维奇,泽连斯基的前高级顾问,曾被称为“战时喉舌”。
最近,在接受俄罗斯著名主持人克塞尼娅·索布恰克采访时,阿列斯托维奇表示,如果他当选乌克兰总统,第一件事就是以“战争罪”起诉现任总统泽连斯基,把他送进监狱。第二件事,他会立即飞到莫斯科去见普京。此言一出,整个舆论场为之一震,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亲俄”指控,更是几乎把自己的政治前途置于火中。作为曾经的核心顾问,为什么阿列斯托维奇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背后恐怕不仅仅是个人的恩怨,还有乌克兰在战争中的深刻痛苦和裂痕。
让我们先回到2022年战争爆发时。那时,阿列斯托维奇是乌克兰的家喻户晓人物。每天,他都会以总统府顾问的身份在电视上亮相,冷静而理性地通报战况。在那个信息混乱、民众恐慌的时刻,他的声音给许多人带来了安慰,也因此被称为“战时喉舌”,成为泽连斯基核心团队的重要成员。然而,仅仅一年多后,这位“喉舌”因为一句话陷入了困境。2023年初,在评论第聂伯罗市公寓楼遭到导弹袭击时,他不慎表示,可能是乌克兰自己防空系统的失误所致。这一言论引发了轩然大波,在战时,任何可能动摇士气的言论都是零容忍的,尽管他随后道歉,但巨大的舆论压力迫使他辞职。
从那时起,阿列斯托维奇开始公开批评基辅当局的政策,彻底转变立场。从一个坚决的战斗派,他变成了主张和平的代表。如今流亡海外的他,甚至将炮口对准了泽连斯基。他在采访中澄清了一个长久以来的误解,强调泽连斯基并非“傀儡”,而是几乎所有关键决策的核心责任人,叶尔马克则充其量只是“执行经理”。这番话无疑是在暗指乌克兰当前的局面,最大责任人是泽连斯基。因此,如果他上台,他将以“发动侵略战争”和“对人民犯下战争罪”等罪名,将泽连斯基送上法庭。
当然,单纯批评还不够,阿列斯托维奇也提出了他的“和平方案”,这个方案几乎挑战了乌克兰目前的政治立场。他认为乌克兰应放弃“不谈判、不妥协”的英雄主义幻想,正视现实——既然无法在战场上获胜,那就必须开始谈判。
他的方案可谓惊世骇俗:乌克兰可以同意将克里米亚、顿巴斯地区(包括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以及南部的扎波罗热和赫尔松等地区暂时交给俄罗斯控制。但他强调,他并不会在主权上承认这些地区属于俄罗斯。他以冷战时期的西德与东德为例,西德虽然承认东德为独立实体,但始终没有放弃德国统一的追求。阿列斯托维奇希望通过类似的“长期和平协议”换取停火,并暂时搁置领土问题,保留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的可能性。
他还建议,乌克兰军队应撤回至1991年独立时的国际公认边界,并在双方之间建立一条类似朝鲜半岛“三八线”的非军事化接触线。简言之,阿列斯托维奇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某种形式的让步,换取战争的结束,同时保留未来通过法理解决问题的希望。他认为,与其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胜利”,倒不如争取一个“体面的和平”,这对当前的乌克兰来说更加现实。
阿列斯托维奇的言论之所以在2025年引发广泛关注,正是因为他触及了乌克兰社会在战争三年后日渐增长的疲惫感和对和平的渴望。根据乌克兰官方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乌克兰的GDP同比下降了8.3%,工业产值暴跌了15%。农业出口因黑海航运中断减少了40%。而更严重的是,乌克兰的财政赤字已经占GDP的22%,外债总额突破1200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暂停了对乌克兰的援助贷款,明确表示,乌克兰需要提出一份“和平路线图”,否则继续援助就是无底洞。
比经济困境更可怕的是,乌克兰民众的厌战情绪日益加剧。2025年第三季度,乌克兰军队的逃兵数量比去年增长了37%。甚至在前线,部分部队集体拒绝作战,征兵工作愈发困难。民调显示,越来越多的乌克兰人认为继续战争已无法最大化国家利益,且有相当一部分人支持通过外交途径结束冲突。
所以,阿列斯托维奇的言论并非毫无根据,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乌克兰社会的这种内在变化。他的“和平优先”政策,正是回应了这些民意和数据。他似乎赌的是,当国家生存压力超过英雄主义时,人们会开始考虑除“战斗到底”外的其他选择。
然而,阿列斯托维奇的计划能否实现,依然充满不确定性。首先,他在乌克兰国内的支持率几乎为零,尤其是在西部地区,许多人根本无法接受“割地求和”这一概念。其次,西方盟友可能也不会支持这一方案。美国和欧洲的援助,核心就是为了“维护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阿列斯托维奇的提议,无疑会破坏这一原则。而且,俄罗斯是否接受这样的提议,也充满疑问,普京早已明确表示,克里米亚和其他四个地区已经“入俄”,这些地方的主权问题根本无法谈判。
最后,采访他的主持人克塞尼娅·索布恰克也有着特殊的背景,她是普京大学时代的恩师的女儿,曾竞选过俄罗斯总统,尽管没有取得好成绩。很多人认为,这场采访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而非真正改变局势的尝试。
总的来说,阿列斯托维奇的“莫斯科之行”承诺,在短期内几乎不可能实现,他当选总统的机会也极为渺茫。但他的言论却让人深思。尽管他可能是错误的信使,带着一份不完美的地图,但他无意中触发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乌克兰社会的“抗战到底”叙事,是否已经出现了裂痕?随着战争的持续,乌克兰人开始重新思考战争的最终目的,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阿列斯托维奇把这个问题公开提出来,迫使大家面对一个曾经禁忌的议题——战争的终点在哪里?如果胜利遥不可及,我们又该如何体面地结束?
这场风暴可能最终会平息,但它揭示的乌克兰社会的疲惫、分裂与挣扎,将持续影响这个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