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苏联刚刚解体,俄罗斯满怀希望地迎接新时代,期待能与西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融入所谓的“西方大家庭”。那时的莫斯科,充满了对西方的热情,很多俄罗斯人真心希望能与西方国家成为朋友。
然而,三十年过去了,现实却与当初的期待大相径庭。北约不断扩展,越来越接近俄罗斯的边界,而俄罗斯的情绪却越来越激烈。今天的俄乌冲突,几乎可以看作是当年俄罗斯梦想破灭后的极端反响。那么,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为何从最初的拥抱走向如今的对抗呢?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许多俄罗斯人真心相信,意识形态的分裂终于结束,俄罗斯可以与西方平等相处。叶利钦政府上台后,便把“回归欧洲”作为首要目标。在那个时代,加入北约不仅是为了安全,更是要宣告俄罗斯不再是敌人,而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
1991年,俄罗斯成为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成员,1994年加入了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这些举动被视为俄罗斯主动融入西方体系的信号。叶利钦甚至对美国和欧洲的领导人说:“我们不应再对立,应该肩并肩走在一起。”尽管当时俄罗斯国内政治混乱、经济困顿,但俄罗斯人依旧渴望得到西方的接纳。
有趣的是,普京也沿袭了这一思路。尽管西方媒体常常把他视为“强硬派”,但他在2000年刚上任时,依然多次公开表达希望与北约合作,甚至提到“俄罗斯或许能成为北约的平等成员”。对于一个刚从苏联崩溃中恢复过来的国家来说,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真诚的希望得到国际社会的安全保障和尊重。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普京第一时间向美国总统布什表示支持,并允许美国在中亚使用基地执行反恐行动。这一举动让俄美关系短暂升温,西方媒体一度将其视为“新伙伴关系的起点”。2002年成立的“北约—俄罗斯理事会”更被看作是双方合作的重要突破,双方在反恐、军控等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甚至举行过联合军演。
然而,普京逐渐意识到,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就在莫斯科期待“共同安全”的新局面时,北约却悄然推进了东扩的计划。1999年,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加入北约,这对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因为这三国原本是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属于俄罗斯的势力范围。2004年,北约一次性接纳了包括波罗的海三国在内的七个国家,几乎把俄罗斯的西北边境围了起来。这对俄罗斯这个对外安全非常敏感的国家来说,简直是把一把锋利的刀架在了门口。
从1999年到2020年,北约完成了五轮东扩,成员国越来越多。每一次扩张,都让俄罗斯感到被背叛。美国当初在谈判统一德国时曾承诺,“北约不会向东扩展一寸”,虽然这并未写进正式条约,但对俄罗斯来说,这曾是一种政治承诺。如今,北约却大规模扩展,俄罗斯普遍感到被欺骗。
北约方面解释说,东欧国家是“自愿选择加入”北约的,并非为了对付俄罗斯。但俄罗斯却认为,这种做法延续了冷战时期的思维方式,就是将俄罗斯排除在外。随着战略空间被不断压缩,普京的心态发生了转变。2007年,他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公开表达了不满,质问西方:“北约扩展与欧洲安全无关,只是在制造新的分割线。”那次讲话被视为俄罗斯外交的转折点。
2008年,格鲁吉亚战争爆发。当北约宣布考虑吸纳格鲁吉亚和乌克兰时,俄罗斯通过战争表明了自己的底线。此后,乌克兰问题成为双方矛盾的核心,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发生后,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几乎完全破裂。俄罗斯认为西方支持乌克兰的“颜色革命”,目的是切割其战略后院。而西方则指责俄罗斯破坏国际秩序,两者之间的相互指责加剧了矛盾,彻底粉碎了合作的可能性。
到这里,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加入北约”的梦想已经彻底破灭。那么,为什么俄罗斯注定无法成为北约成员?表面上是立场的差异和政治的不信任,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结构性的矛盾。
北约本质上是一个排他性的军事联盟,以“共同防御”为核心,其防范外部威胁的逻辑与俄罗斯的安全观完全对立。俄罗斯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认为任何一方的安全不能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早在2010年,俄罗斯就提出了“欧洲安全条约草案”,希望建立一个包括美欧俄在内的新安全体系,但西方对此并未给予回应。双方的安全观永远无法契合,就像两条永远平行的线。
此外,俄罗斯始终认为,北约从未真正把它当作伙伴,合作再深,关键时刻,西方依旧视其为潜在威胁。例如,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俄罗斯认为这是在削弱其战略核威慑能力。而另一方面,西方则无法信任一个依然保留苏联遗产、国内政治趋向集权的俄罗斯。长期的互相猜疑和缺乏信任,使得双方的合作空间早已被消耗殆尽。
再者,苏联解体后,东欧和前苏联地区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缓冲地带”。西方通过北约、欧盟不断向东推进,俄罗斯则通过经济联盟、能源政策以及军事影响力进行反击。2004年和2005年,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的“颜色革命”,在莫斯科看来是西方主导的政权更替。俄罗斯的地缘安全焦虑,使其无法接受北约的进一步扩张。
当所有尝试都以失败告终,2021年底,俄罗斯最后一次向美国和北约提出“安全保障协议”,要求停止扩展,避免在乌克兰部署进攻性武器。但西方拒绝了这些要求,冲突的导火索被点燃,最终在2022年爆发了俄乌战争,俄与北约的关系跌入了冷战后的最低点。俄罗斯宣布暂停驻北约使团,北约也关闭了其在莫斯科的办事处,双方从合作走向了对立,短短二十年。
从叶利钦时代“我们希望成为欧洲的一部分”,到普京如今指责西方“无耻欺骗”,俄罗斯的北约梦在三十年的时间里,从热切期待变成了怨恨和失望。这不仅是外交政策的失败,更是国际结构现实的注解。冷战虽然结束,但冷战的思维仍然深深植根于西方的安全体系中,而俄罗斯也从未放下大国的自尊和势力范围。双方在安全观上的根本分歧,注定了冲突的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