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是第21个 “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安宁疗护,特指对于预期生命有限,通常是六个月或更短的患者所提供的全面关怀。什么是缓和医疗?记者探访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寻找答案。
缓和医疗:贯穿疾病全程的照护理念
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宁晓红医生正在出诊。一位来自山东的王女士代替身患罕见病的父亲问诊咨询。女孩父亲目前正在协和医院接受抗肿瘤治疗。经过多学科会诊,患者目前的情况很不乐观。患者的女儿非常无助,她希望宁主任能给她一些缓和医疗的专业支持。
患者并不知道自己的肿瘤已经大面积转移,又因为属于罕见病,目前可用的治疗方案非常有限,已进入生命末期。由于病情进展太快,他埋怨女儿没有好好带他去世界各地治疗。事实上他的女儿已非常尽力,所以女儿也很委屈。
听着患者女儿的病情介绍,宁晓红清楚罕见病是世界难题,但是如何消除父女之间的误解对患者和家属都非常重要。
经过宁晓红医生的疏导,父女俩都很释然,然后约了下一次复诊的时间。这对父女经历的缓和医疗,实际上就是一种贯穿疾病全程的照护理念,从确诊之初就可以开始。其核心目标是预防和缓解由疾病带来的身心痛苦,提升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缓和医疗的核心不是“放弃治疗”,而是将治疗的目标从单纯的“延长生命”转向同时“提升生命质量”。它关注的是“人”,而不仅仅是“病”。
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任 宁晓红:缓和医疗是面对重病病人痛苦的学科,有的人病很重,但是他不痛苦,很安详,家人也很平静,可能也不需要我们介入。所以重病伴痛苦的患者、家属和照护者,我们这个学科是给这些人的帮助,这就是缓和医疗。
缓和医学学科建设迫在眉睫
近年来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安宁疗护和缓和医疗的发展。专家坦言,要在中国构建一个更完善的缓和医疗体系,当前需要推进的工作还有很多,任重而道远。
上课、查房、会诊,协和医院缓和医学疗中心宁晓红的工作地点除了出诊以外,基本是“全院跑”的状态。
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任 宁晓红:我们提供的是在院2000张床位上的重病且痛苦病人的这种支持。
除此之外在互联网诊疗服务中,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为身处异地的患者提供专业的线上支持。
和宁晓红连线的姑娘是一位24岁的直肠癌晚期的患者。在协和医院完成最后一个方案的治疗后,回老家休养了。她没有想到在病房的治疗虽然结束了,但是还会有医生继续跟进。
通过互联网诊疗尽管缓和医疗的服务范围更大了,但是对于宁晓红来讲还远远不够。她想让更多的专业人员可以从事这项事业,把缓和医疗提升到学科建设上。专家坦言,目前缓和医疗服务推进缓慢。 首先是认知偏差与观念障碍。许多人将缓和医疗等同于“放弃治疗”,这种误解导致患者家属往往不敢接近此类服务。其次是资源供给与分配失衡。目前多数安宁疗护仅能在大型城市医院开展,农村及欠发达地区患者难以获得相关服务。同时人才缺口同样突出,缓和医疗需要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社工等多学科团队协作,但目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健全,现有医护人员也缺乏系统的缓和医疗培训。
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任 宁晓红:要想提高中国人的生命品质,缓和医学学科必须建立起来,然后在这个建设的过程中,就是人人都可以贡献力量。当然,我也特别期待政策方面能够尽早有的突破,能够助力这个学科的发展。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