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一些年轻人面临升学、就业、成长等多重压力,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部分青年借助塔罗牌、星座、占卜等方式寻求情绪缓解与心理安慰,一些人则陷入“优绩主义”、缺乏目标等困境。这些现象背后,既有着青年群体在人生转型期的迷茫与焦虑,也体现出他们对确定性和意义感的渴望。青年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思政课又该如何帮助青年在认识时代、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
主持人: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嘉宾:
李伟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刘亚琼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徐榕榕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助理教授
主持人:近些年,一些年轻人热衷于塔罗牌、星座运势,在考试、求职或做重大决定时诉诸“玄学”。您如何看待这类现象,反映了年轻人的哪些心态?
刘亚琼:对一些年轻人而言,在线求签、敲电子木鱼等方式,更像是精神解压工具,体现了实用性与娱乐性的混合动机。青年群体面临升学、就业、成家等关键人生议题和角色转变,容易感受到压力与迷茫。
另外,“玄学热”也与商业资本、社交媒体的刻意营造相关,有关星座解读、情感预测、命理运程等网络视频和帖子,成了“流量密码”;一些有着禅意氛围的文创产品,让“上香”打卡兼具时尚与社交属性,逐渐变成朋友圈展示个性的方式。
需要警惕的是,诉诸“玄学”固然可以起到一定的解压效果,但过度沉迷甚至迷信,却可能将人引向歧途。其实,放松心情的方式还有很多,不管是在运动“暴汗”中释放压力,还是在与三五好友的社交中倾诉心事,都有助于舒缓压力。
徐榕榕:青年处于从未成年到成年、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型期,他们面临着诸多选择,同时也需不断调适自我认知与社会关系,情绪问题与精神压力有时候随之增加。随着网络的发展,他们处理情绪问题的方式也更加丰富。据我观察,接触“玄学”的年轻人,大都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曾访谈过多位接触过“玄学”的年轻人,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调适社会关系。
然而,青年大学生也需要清醒认识到,玄学只能提供暂时的心理慰藉,过度依赖反而会削弱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人生方向的,是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奋斗精神。与其将希望寄托于不可预测的外部力量,不如脚踏实地提升自身能力,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来增强应对“不确定性”的本领。因此,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用积极的行动解决问题,在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才是真正把握人生方向的“硬核”本领。
主持人:“不确定性”是部分年轻人诉诸“玄学”的重要原因。对此,思政课如何起到引导作用,帮助青年在“不确定性”中确定目标,并为之努力?
李伟:青年要想清楚“为谁奋斗”“为什么奋斗”,以及“怎样坚持奋斗”。这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一代人的精神底色和价值取向。因此,思政教育不能停留在课堂理论,更要贴近青年、回应现实——既帮助年轻人理性看待社会、缓解成长焦虑,也要创造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社会中理解理论、坚定信念。
要想实现以上目标,思政课教师必须真正走进年轻人的世界。这一代青年成长于快速发展、信息多元的时代,既有更开阔的视野,也面临更复杂的选择。思政教育不能靠单向灌输,而要真诚倾听青年的困惑与渴望,真正读懂青年的表达。此外,思政教育的关键在于“点燃”青年内在的动力。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他们需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持续前行的勇气和能力。思政课应帮助他们设立清晰、可行的目标,唤醒每个人心中那份“我想努力、我能贡献”的自觉。最后,奋斗要有方向、有价值。如果只盯着个人利益,路只会越走越窄;而把“小我”融入“大我”,才能在贡献社会的同时实现真正的成长。
刘亚琼: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青年身处其中,既拥有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部分年轻人热衷于塔罗牌、星座运势,并非缺乏奋斗的能力与热情,而是在多元选择与快速变化中,难以找准清晰而坚定的方向。
因此,我认为,青年首先要锚定“为什么”,再思考“做什么”。只有将个人价值融入更广阔的社会需要,才能获得持久的意义感。例如,很多大学生选择投身基层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正是在回应国家所需的同时,找到了个人成长的路径。同时,要主动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调整认知。很多时候,迷茫源于“想得太多,做得太少”。通过实习、志愿服务、项目制学习等方式,青年可以在真实场景中感受社会需求、认识自身能力,从而避免陷入空想或自我怀疑。最后,一定要培养韧性,学会接受进程中的曲折。“不确定性”意味着进步未必是线性的,重要的是保持心理韧性,不把阶段性的停滞视为失败。平常心和持续努力,比追求“完美”更重要。
主持人:大学生如何建立与国家、社会相连接的“大意义感”?思政课在帮助青年“锚定”人生方向上起到了哪些作用?
李伟:大学生建立与国家、社会相连接的“大意义感”,是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统一的重要路径。思政课是帮助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修课”,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和人生选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思政课首先要帮助学生在认知上打破“小我”局限,主动关注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例如,结合“乡村振兴”“碳中和”“科技自强”等发展战略,思考自身专业和能力如何与之对接,从而在更宏大的框架下确定个人目标。其次,要带领学生多接触历史、政策类内容,增强青年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例如,通过了解抗战历程、改革开放史等,认识到自身发展与时代进步的同频共振,形成“我与国家共成长”的深层情感联结。此外,青年还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社区调研等方式,走入真实社会。只有亲身参与,才能体会到哪些是真实的社会需要、自己能贡献什么,从而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目标。
刘亚琼: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同学认为,贡献一定要轰轰烈烈。事实上,真正的伟大常出于平凡——革命英雄、科学家、劳动模范大多起步于普通人。每一份看似微小的努力,都在助力时代前行,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因此,思政课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强化理想信念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将迷茫、焦虑、压力转化为奋斗动力。
在思政课上,好的故事自带传播力。思政教师应善于运用叙事的力量,融事实、形象、情感与道理于一体,以贴近青年思维的方式讲述,增强共鸣和认同。以构建“大意义感”为例,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与形势教育,唤醒个体与国家的深层联结,培育家国情怀。就像最近这段时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仪式让无数国人感到激动、振奋,不仅激活了集体记忆,还强化了“有国才有家”的共识。值得欣慰的是,多名学生在那天与我分享,“有国才有家”已成为他们内心的真实信念。
此外,思政课教师也要提供可操作的路径,将“为国增光”与“为己添彩”相统一。例如,通过设立榜样案例教学,展示那些在平凡岗位上作出卓越贡献的普通人,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岗位都能成为服务国家、实现自我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辨别真正的奋斗与无效“内卷”的区别,让他们理解只有那些有助于个人成长、致力于社会贡献的努力,才能带来真正的成就感和持久的意义感。
主持人:针对部分青年用“玄学选择”替代人生规划等现象,您有哪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青年掌握自己的人生?
徐榕榕:据我观察,部分青年以“玄学选择”替代人生规划的现象,是他们在发展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借助“玄学”来缓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并尝试接纳自身与人生的多样性,是他们认识自我、调整预期、灵活应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努力。
我建议青年在保持开放心态的同时,要学会更主动地把握人生方向。一是设立基于现实的可执行目标,通过分解步骤降低迷茫感;二是培养辩证思维,理解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蓝图,而是动态调整、持续迭代的过程,要拥有在不确定性中持续前行、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
刘亚琼:求助于“玄学”,往往是在面对复杂又充满不确定性的选择时,寻求内心的确定性。但是,年轻人需要认识到,与坚定的科学信仰相比,这只能提供一时的心理安慰,无法指导人生。
因此,我建议年轻人首先要摆脱心理上的依赖性,明确“我的人生我做主,我的选择我负责”。其次,用理想信念指引人生方向,取得更大、更稳定的意义感。最后,避免“想多做少”。人生意义与理想信念的建立是渐进过程,人在青年时期有迷茫情绪是正常的,不妨多读一些书、做些有意义的事,在实践中逐渐摸索、明确方向。
同时,不管是思政教师、学者,还是有关部门、青年工作者,都有必要“看见”青年的真实困惑和需求,深入研究当下年轻人的行为和心理特点,从而形成合力,有的放矢地帮助青年解决现实问题,激发更大的奋进动力。
李伟:帮助青年破解现实中存在的纠结和困境,我有以下几个建议。一是要加强学习。社会和人生都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每个人都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二是要注重社会调研。走进现实世界是应对“信息茧房”的最好路径,要学会通过深入调研开阔视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是要磨炼自我韧性。突破人生困境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但保持韧性永远重要,年轻人需要培养一种以坚定毅力和积极态度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任冠青整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2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