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年9月3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一场举世瞩目的阅兵式将要落下帷幕之时,却又突然地将一款通体黝黑的“巨无霸”导弹压了个轴。
刚刚公布的“东风-5C”不仅是中国迄今为止的最长最强的洲际战略核导弹,也将是中国在2029年前建成的第一个能实现对“二战后”全球任何地方的核威慑的战略核力量的核心发动机。此时的全场顿时都为解说员那一声"打击范围覆盖全球"的震撼而一片沸腾。
其被冠以“大国重器”的美名,不仅仅体现了其在技术上的超先进,更体现了其在战略上的重大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地去揭开其背后的技术之谜和战略的深意。
借东风-5C的首次公开亮相,一条“三段式”的巨型运输神车的魅力就这样跃然纸上:将近20米的弹头、近30米的一级火箭和近40米的二级火箭分别由三辆高大的特种运输车的搂抱中,宛如一条蓄势待发的巨龙般跃然眼前,其庞大的外形不仅彰显了其非同寻常的体型更透露了其内部的优化升级和高效的设计理念。
可谓是“一枪双响”——既能以东风-5的常规的、固定的、稳定的、可预测的、不可逆转的、对称的、可靠的威慑力为依托,又能以东风-5C的突然的、意想不到的、不可预测的、非对称的、可随意调控的、出其不意的威慑力为依托,从而使东风-5C的威慑力更趋完善、更趋强大。
其所能覆盖的全球射程,绝不只是空的口号而已。不过从军事专家邵永灵的分析来看,洲际导弹要真正实现全球的打击,理论上就需要具备2万公里的射程才行,但现代的导弹却普遍采用了“北极弹道”的那一抄近路的做法,从而实际的需求就可以上下做出一定的优化了。其以液体燃料发动机的强劲的动力,射程远达了地球的任何角落.但同时也使其发射的后果越来越不易预测了。
这样一来,无论潜在的对手的军事基地都将处于我们的有效的打击范围之内。而其更大的战略价值在于:赋予了我军的发射阵位极致的灵活性,即使把中国广阔的领土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变成我们的发射起点,都可使敌方的防御体系一一的落空,完全为我所用。
东风-5C的另一大致胜之势即为其所具备的分导式多弹头的技术,能将一枚运载火箭的“蛋”打裂为多枚“弹”各自独立的飞行、各自的战区、各自的目标的“杀手锏”。而据外媒的最新披露,其可携带的分导弹头个数也从原先的6-8个增至8-10个,每个分导弹头的当量都达到了数十万吨的TNT,进一步增强了其战略的威力和可靠性。
凭借其精确的纵深几百公里的独立对多个不同目标的全方位瞄准的能力以及可自由调配的打击时序、次序等特点,可充分发挥“一弹多靶”、“一靶多弹”、“一弹多次”等高新技术的作用,对多个不同性质的目标实施高效的精确打击。
借助诱饵弹的配合,其可形成“天女散花”式的攻击波次,对敌方的反导系统造成了极大的迷惑性,使之陷入了真假难辨的困境。由此可见,王云飞等军事专家所强调的这一技术的突破,主要源于中国在核弹头的“小型化”等方面的重大进展,也标志着我国战略核力量的又一重大质的变革.。
速度与精度并存,颠覆传统拦截模式。东风-5C的飞行速度可达几十马赫,从发射到命中仅需极短时间,极大压缩了反导系统的反应窗口。同时,它融合了惯性制导、星光制导与北斗卫星导航,实现“三重保险”级精准打击。央视报道透露,其圆周概率偏差不超过500米,对于洲际导弹而言堪称“针尖上的舞蹈”。此外,东风-5C具备末端机动变轨能力,能在飞行末段突然改变轨迹,让拦截弹计算失灵。
值得注意的是,东风-5C仍采用发射井部署方式。液体燃料虽需预装填,但其能量密度高于固体燃料,能提供更远的射程和更大的载荷。俄罗斯军事评论网站称,中国已为东风-5C配套新建大量加固发射井,这些井盖之下隐藏着维持战略平衡的终极力量。与机动发射的东风-41形成互补,共同构成中国陆基核威慑的“双支柱”。
纵观东风家族发展史,从1980年试射成功的东风-5,到2015年亮相的东风-5B,再到今日的东风-5C,每一步都是中国核技术跨越的缩影。
专家杨承军指出,东风-5C的亮相并非炫耀武力,而是向世界传递中国“以武止戈”的核战略:始终坚持自卫防御、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将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所需的最低水平。正如阅兵解说词所言:“全时戒备、有效威慑,以武止戈、砥定乾坤。”这柄悬于九天的“和平之剑”,终极为守护和平而存在。
下一篇:下周市场会如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