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多黎各的茂密丛林中,一个曾经举世瞩目的科学巨擘静静地躺着,如同被遗弃的战场。它就是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曾经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如今却锈迹斑斑,钢索垂落,反射面板千疮百孔,远远望去,宛如一个巨大的“废弃垃圾场”。
这个耗资2.6亿美元的科技巨兽,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这步田地?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令人唏嘘的往事。
时间回溯到1963年,阿雷西博望远镜诞生于美国国防部的冷战需求。它那直径305米的巨型银盘,镶嵌在喀斯特地貌的自然洼地中,如同一只望向宇宙的巨眼。在鼎盛时期,它是地球上最灵敏的“耳朵”,倾听着来自宇宙最微弱的信号。
阿雷西博的成就堪称辉煌。1974年,它向球状星团M13发送了人类文明的信息,尝试与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建立联系。1991年,它首次发现太阳系外的行星系统。
1992年,它帮助科学家发现了第一批系外脉冲星,并间接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这项成果在1993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影视作品中,它也是明星——《007之黄金眼》和《接触未来》都曾在这里取景。
那时的阿雷西博,是名副其实的科学圣地,代表着人类探索未知的雄心。
然而,荣耀之下,暗流涌动。阿雷西博的衰落,是一场缓慢而不可避免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首当其冲的是资金危机。随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调整科研重心,更新、更先进的设施如平方千米阵(SKA)和中国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开始崛起。阿雷西博的年度预算从1990年代的1200万美元被削减至2011年的400万,维护经费捉襟见肘。
其次,设备老化问题日益严重。这个庞然大物需要持续维护,热带气候的暴雨、飓风和高温不断侵蚀着它的结构。
2017年,飓风“玛利亚”横扫波多黎各,一根支撑钢缆断裂,在反射盘上撕开了一个30米长的口子。这只是开始——就像一位老兵,旧伤未愈,新伤又至。
最后的致命一击在2020年到来。8月,一条辅助钢缆从插槽中滑脱,砸坏了下方的面板。随后在11月,主钢缆断裂。工程师评估后认为结构已不稳定,任何修复尝试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坍塌。无奈之下,NSF在2020年11月19日宣布阿雷西博退役。
12月1日,噩耗传来——900吨重的接收器平台从137米高处坠落,将反射盘砸得粉碎。这一天,科学界失去了一位老将。
阿雷西博的坍塌不仅是物理上的,也是象征性的。对波多黎各而言,它不仅是科学地标,还是旅游经济支柱和教育资源。对全球天文学界而言,它留下了观测空白——尤其在研究近地小行星方面,阿雷西博有着独特能力。
如今,走在阿雷西博的废墟间,锈蚀的钢缆垂落,破碎的铝板散落一地,控制室内的设备蒙上厚厚灰尘。这里不再有科学家的忙碌身影,不再有数据的奔流,只剩下风吹过丛林的低语,仿佛在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