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企业融资支持又有新动作。日前,工信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征集制造业企业融资需求的通知》(下称《通知》),对有信贷、债券、股权、保险、上市、并购重组等融资需求的制造业企业开展融资需求征集工作。
近年来,加大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支持,是银行业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加大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力度的重要方向。
在受访的银行业人士看来,《通知》通过搭建官方对接平台,有助于更高效地满足相关企业的资金需求,提振有效信贷需求,但最终放款仍需遵循市场化原则,做好风险把控。另有银行人士结合既往经验建议,若要进一步提高产融对接效率,可以考虑探索配套增信举措和风险分担机制。
提供四方面融资服务支持
对于此次融资需求征集背景,《通知》提到,是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效办成一件事”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高效办成一件事”2025年度第二批重点事项清单〉的通知》要求,加强制造业企业融资服务。
“工信部搭建平台,由各银行对接制造业企业融资(的服务模式)近几年一直都存在,不算新现象。这次统一征集融资需求应该是响应‘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具体行动。”一位股份行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相当于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了更高效的对接平台。另一位股份行地方负责人也表示,这对企业来说是件好事。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今年7月发布的《“高效办成一件事”2025年度第二批重点事项清单》,针对企业经营发展,将企业融资服务列为一个重要事项,并以制造业企业举例明确了人民银行、工信部等多个部门的责任。
从征集方式来看,有信贷、债券、股权、保险、上市、并购重组等融资需求的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国家产融合作平台自行填报融资需求,各级工信主管部门、相关行业协会也可批量导入。
自2016年以来,工信部会同财政、金融监管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推动产业与金融深化合作的产融合作工作。其中,国家产融平台是推进产融合作的重要平台。
从《通知》内容来看,针对制造业企业融资需求,此次融资需求征集工作将提供四方面服务支持。
首先,工信部加强与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协同联动,会同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相关行业协会完善企业标签等信息,将企业融资需求及时推送至相关金融机构并持续跟踪融资对接情况。鼓励产融合作城市试点加强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协同,积极探索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实践创新。
其次,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融资服务。加大“中试险+研发贷”“中试保融通”等综合金融服务模式与高水平制造业中试平台、创业孵化平台等对接服务力度。完善“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工作体系,密切与证券交易所工作联动,联合开展上市培育等,推动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再次,对于重点企业,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工作团队专人跟进、促进对接。会同行业协会等加强与金融机构协同合作,运用贷款、债券、股权、保险等多样化工具,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适配的融资模式和金融产品。
最后,对于融资需求集中的地区或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推动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组织产融合作城市试点“一城一策”投融资路演等针对性对接活动,提升企业融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度。
影响几何
如何看待此次融资需求征集的影响?“最终放款银行肯定还是自主决策,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除了贷款,《通知》针对企业IPO、并购等其他方式融资需求的支持也值得关注,尤其需要结合资本市场环境再观察。”一位金融研究人士表示。
聚焦银行,前述股份行人士表示,进入四季度,信贷需求不足仍是银行业的主要业务压力之一。但企业有融资意愿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得到满足,银行也会平衡好风险和收益。上述金融研究人士称,从过往经验来看,预计部分银行还是会首先从存量客户抓起。
“准确说,现在不是缺融资需求,是缺有效融资需求。缺钱的制造业企业很多,但可能很大一部分并不是银行的目标客户。”一位地方银行人士表示,近年来,这类产融对接工作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日常也都在做,的确为银行和企业搭建了很好的对接桥梁,但整体还是市场化机制,第一步先建立联系,放款则需要优中选优。
对于此次工信部征集融资需求后的对接模式,该银行人士表示,按照以往经验,相关部门会向银行提供企业名单,银行会据此积极跟进和反馈。
“如果要进一步提高这类产融合作模式的效果,核心是解决银行‘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比如配套一些可行的增信措施,实现风险共担。银行也要做一些针对性的产品创新,过去在三农、科技等领域已经有很多不错的探索。”上述银行人士提到。
从上市银行财报来看,今年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银行贷款规模增速继续分化。Wind数据显示,西安银行、江苏银行、重庆银行等8家银行贷款规模较年初实现两位数增长,但制造业贷款在对公贷款中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下滑。整体来看,上半年共有25家上市银行制造业贷款占比下降,17家上市银行制造业贷款占比提升。
浙商银行FICC团队认为,在8月制造业低通胀局面尚未显著改善的情况下,有效需求不足限制了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