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博在篮网的季前赛经历确实令人担忧。在三场比赛中,他两次被全程弃用,仅有一次获得了10分钟的上场时间,但表现不佳,数据全部挂零(0分、0篮板、0助攻),仅有一次抢断和三次犯规,甚至在关键时刻因犯规导致对手追平比分。尽管球队老板蔡崇信对他表示支持,不仅在场边击掌鼓励,还嘱咐教练多给他机会,但这种“关系庇护”能否为他赢得长期位置,依然是个问号。
· 冷板凳困境:即使蔡老板干预,曾凡博可能仍难逃“坐穿冷板凳”的命运。NBA季前赛是证明自己的关键舞台,但他的上场时间极不稳定,最后一场对阵猛龙的季前赛也可能延续这一趋势。若常规赛仍无法登场,他的成长将严重受阻,甚至可能因缺乏实战磨练而浪费黄金发展期。
· 心理压力:在球队中依赖“关系”生存,可能加剧外界质疑和自我怀疑。媒体和球迷已批评他“因中国市场特权获机会”,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容易削弱自信,影响技术发挥。
· 实战保障与核心地位:在CBA,曾凡博已是北京首钢的“关键拼图”。上赛季他场均贡献14.7分、4.5篮板和1.7盖帽,三分命中率高达41%,单场曾砍下33分。这里他能获得稳定出场时间,继续磨练技术,为未来重返国际舞台蓄力。 · 长远发展考量:22岁的曾凡博需要的是持续进步,而非在NBA边缘徘徊。CBA的锻炼能帮助他强化短板,如身体对抗和防守判断,同时为国家队任务(如亚洲杯)做好准备。若执着于NBA的“虚位”,反而可能错失国内的发展机遇。回归是更务实的选择。蔡老板的支持虽是一份善意,但篮球场终凭实力说话。对于曾凡博而言,与其在NBA充当“吉祥物”,不如回归CBA成为“顶梁柱”。这里不仅有熟悉的体系和球迷,还能通过每一场比赛积累经验,为未来可能的NBA重启奠定更扎实的基础。他的天赋毋庸置疑,但职业道路需脚踏实地——真正的成长,源于赛场上的每一分钟,而非替补席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