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和他的次子姬发都有姓“姬”,但是为什么长子却叫“伯邑考”?他难道不是姬昌的亲生儿子吗?很多历史爱好者在看到这个问题时,可能会感到好奇甚至有些兴奋。
根据《史记》记载,周文王姬昌和他的妻子太姒一共生了十个儿子,他们分别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卫康叔封、十子聃季载。
看起来,似乎只有姬发才是亲生儿子。这个疑问似乎让人联想到当时社会处于母系向父系过渡的关键时期,难道除了姬发,其他九个儿子都是非亲生的吗?其实并非如此!
虽然生育十个孩子在那个年代确实不易,但这十个孩子虽然可能并非全都由太姒亲自所生,但他们的父亲无疑都是姬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名字其实并非这些人的原始名字,而是他们的尊号。
在当时的社会,像姜太公那样,人们尊称他为“姜太公”而非“吕尚”或者“姜尚”,就是因为太公是他的官职,而不是他的名字。西周时期,分封制盛行,许多王子皇孙被封到不同的地方,因此他们的封地往往会成为他们的“尊号”。这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比如商鞅,他原本姓“公孙”,但因被封到商地,便叫作“商鞅”。姬昌的十个儿子也有类似的情况,他们的原名是:长子姬考、次子姬发、三子姬鲜、四子姬旦、五子姬度、六子姬振铎、七子姬武、八子姬处、九子姬封、十子姬载。
这些名字背后有一些文化背景。古代的姓与氏是分开的,“姓”是母系社会遗留下来的标识,通常代表母亲的血脉;而“氏”则是父系社会的产物,代表父亲的家族。周礼对长幼有严格的规范,长子、次子、三子等有不同的“氏”或尊号,尤其是那些有出色表现的后代,甚至能拥有自己的“氏”。不学习或在家依赖父母的子嗣,有时则被称为“有名无氏”。
举个例子,现代人误解了秦始皇的称号。秦始皇姓嬴,氏赵,名政。嬴和赵其实是两回事。赵代表他的家族,嬴则是他作为秦国君主的身份。类似地,古代许多王子的封号也不是代表他们的原名。
回到“伯邑考”这个名字。 “伯”意味着长子,通常指家中排行第一的人;“邑”则代表封地,类似于“城市”的意思;而“考”是对死去父亲的尊称,表示对长辈的敬仰。因此,“伯邑考”实际上并非姬昌长子生前的名字,而是他死后,后代对他的尊称,类似于“先人”或“已故的长者”。
有些电视剧为了追求戏剧效果,经常误用了历史人物的称号,这导致了很多误解。比如在一些历史剧中,周文王明明还活着,却称呼自己的儿子为“伯邑考”,这显然是对历史的不准确呈现。
总之,理解“伯邑考”这一称号,需要从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命名规则出发,而不应简单地认为他是非亲生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