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食物,大家熟知它也有其他名字,如鸡子或鸡卵。顾名思义,鸡蛋是母鸡下的卵,外面有一层坚硬的壳,正因为这样,它被称作鸡蛋。鸡蛋富含胆固醇和丰富的营养,而且价格便宜,一般一个鸡蛋的价格大约在1到2元之间,几乎每家每户都吃得起。然而,为什么鸡蛋在古墓中却被视为“碰都不能碰”的物品呢?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有其深刻的背景。在古代,人们对阴阳两界的信仰深厚,许多贵族和王公大臣在去世后,都会在墓中放置大量随葬品,以期在“死后”的世界继续享用这些物品。这也使得古代的王公贵族墓葬通常非常宏伟、奢华。虽然没人知道这些随葬品是否真的能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使用,但这些珍贵的宝物却常常引来盗墓贼的觊觎。即使有许多防盗措施,聪明的盗墓贼依旧能够找到漏洞,这也导致了古墓中“十墓九空”的现象。
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才开始逐步建立专业的考古机构,开始对如周口店、殷墟等遗址进行发掘。考古学与盗墓有着本质的区别:考古学家致力于保护文物和进行抢救性发掘,而盗墓贼则单纯为了偷取墓中的财富。盗墓贼只关心金银珠宝,对其他贵重物品则不以为意,往往丢弃甚至毁掉它们。比如,著名盗墓贼孙殿英在1928年盗掘清东陵时,除了金银首饰外,他将墓中的纸质名画丢弃一旁,甚至将一些珍贵物品烧掉,用来照明。
但对于考古学家而言,墓中的每一件物品都极为珍贵,甚至连鸡蛋都不容忽视。在古代,使用鸡蛋作为随葬品的情况非常少见,因此古墓中的鸡蛋非常稀有,也显得格外珍贵。通过对鸡蛋的分析,考古学家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丧葬礼仪等文化背景。例如,鸡蛋的大小、随葬的数量等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的风俗习惯和礼仪。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古墓中的鸡蛋内部早已氧化,只剩下空壳。由于长期的化学变化,这些空壳变得非常脆弱,轻轻一碰就会碎掉。因此,考古学家们在发掘这些鸡蛋时非常小心,以免它们在接触中破损。早期的考古学家们曾经有过惨痛的教训,一旦用刷子轻轻刷动鸡蛋的表面,鸡蛋就会瞬间碎裂,掉落后几乎变成灰烬。因此,要将这些古代鸡蛋完整保存下来,必须使用特殊的处理方法和精密的器材。
总的来说,鸡蛋在古墓中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的稀缺性,还在于它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