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网球大师赛的余热尚未散尽,上海旗忠网球中心又迎来了沪上网球爱好者自己的“大师赛”——马桥网球公开赛(简称“马网”)。58岁的叶志强和往届一样,带着台海队在这片场地挥洒汗水,他看着这支队伍从青涩走向成熟,也看着马网从区级赛事蜕变为上海网球爱好者的必打卡盛会。
从“草根赛场”到“城市名片”
从10月18日到11月2日,2025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网球联赛总决赛暨马桥网球公开赛在旗忠网球中心正式挥拍。如今的马网,已成为上海网球超级联赛体系中最高级别的S1000赛事,是业余选手竞相追逐的“巅峰舞台”。
闵行区马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超表示:“自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以来,从半程马拉松的活力奔跑,到围棋新人王赛的智慧交锋,再到上海网球大师赛、LPGA锦标赛,马桥镇积极响应上海打造国际一流体育赛事之都的目标,精心培育特色体育品牌。”
为延续上海网球大师赛的热度,马网历来都紧随其后开赛,报名通道开启不到一小时,团体赛三大组别便全部报满,青少年组也迅速饱和。大师组的开放属性颇具吸引力,不仅接纳业余高手,退役专业选手也常来切磋,赛场边总是围满观众,这氛围,说是“小大师赛”,一点不夸张。
回溯马网的发展历程,2012年,大师杯谢幕的聚光灯尚未冷却,马网在旗忠网球中心破土而生,为上海业余网坛点燃了一把火。这片曾见证天王加冕的场地,已记录下近万名业余选手的第一次发球、第一次抢七、第一次夺冠。2025年,赛事步入第二个“生肖轮回”,从沪上联谊到城际交流,从草根擂台到城市名片,马网不仅把大师的风骨写进业余网球年轮,更让上海的网球脉搏,在马桥旗忠的泥土里有力跳动。上海市网球协会副会长薛磊说:“从一天赛期到如今两个周末4天赛程,设青少年组、成年组、企业家特邀双打组三大组别,吸引了近600名各行各业人士参赛。马网的成长,恰是上海网球文化发展的缩影。”
国家级裁判沈春勇认为:“马网参与面广、场次多,15片场地同时开打,这在赛事组织和运行上是不小的挑战,但也恰恰体现了它如今的规模和活力。”
赛事升级的背后,是上海网球基础的日益雄厚。数据显示,上海经常参与网球运动的人口已达98万,2300多片网球场遍布全市。薛磊介绍,市网协还制定了赛事标准与业余选手等级制度,会员单位共同办赛,全年200多场赛事让爱好者有球可打。
见证城市的网球情怀
在马网的赛场上,不同身份的选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上海交大网球队的徐茜楠刚捧回全国大学生锦标赛女双冠军,便携手队友站上马网大师组赛场,这是交大首次打入该组别决赛。“马网和其他业余赛事不同,这里聚集了上海所有高手,对抗强度远超校园赛事。”徐茜楠说。
为兼顾训练与学业,徐茜楠和队友将课程排在晚上,下午的球场时光是网球队的“专属充电时刻”。交大体育课网球项目的火爆,也印证着这项运动的青春活力。“交大共有20余片网球场,每次选课都是‘秒没’。”而在社团活动中,曾有过100人同时开练的壮阔场景。
马网早已成为“从校园走向社会赛场”的桥梁,给了大家实战锻炼的宝贵机会。交大高水平网球队教练华军指着现场多片场地,自豪地说:“这是交大校友组的队,其他队伍里也有不少交大毕业生。这次我们还组了一支教工网球队,和学生同场竞技……”
青浦网协的成员来自四面八方,即便有人住在浦东也会经常来参与活动,说起网球凝聚人心这个话题,孙苏群和姜福龙笑言:“我们爱好网球的人在一起打球、比赛,有很强的归属感。”
孙苏群自1991年开始接触网球,靠杂志、电视自学起步,如今已是专职教练。“上海业余网球刚起步阶段时,人不多,比赛也少。现在的业余赛事遍地开花,而马网是所有赛事中级别最高的,我们一定会来报到。”孙苏群介绍,这是他第三次征战马网,而身旁更年轻的姜福龙更是参加了五六届。孙苏群笑言:“我打球的时间比他的年纪还大。”在马网现场,老少配的现象比比皆是,姜福龙感慨:“上海业余网球高水平球友凑在一起打球才尽兴。”
从马网走向全运会
赵欣瑶更是在马网的陪伴下,完成了从学生到金融白领的身份蜕变。“加入台海队已经10年了,看着队伍和马网一起成长。”除了马网,她还曾斩获“一球致胜”网球大奖赛冠军。在金融行业工作的她,和同事董潇君既是职场伙伴,也是网球队友,此次将一同征战全运会群众组的比赛。平衡工作与网球是她的日常课题:下班后直奔训练场,经常来不及吃晚饭;有时候中场休息,还得拿出笔记本处理工作。“网球是爱好,工作是本职,总能找到兼顾的办法。”
本届马网,台海队派出39人参赛,分别报名大师组和精英组。赵欣瑶坦言:“这次主要是为全运会热身,更清楚自己哪里需要提升,这比拿名次更有意义。”如今,十五运会网球群众项目的比赛临近,马网成为台海队以赛代练的绝佳平台,即便没有在马网“笑到最后”,叶志强依旧笑着说:“每年我们参加马网,就像是回家。”
企业家聚力闵行
创新设立企业家组别,是本届马网的一大亮点。在马桥镇镇长陈超看来:“本届赛事创新设立企业家组别,推动产业与体育深度融合,持续释放马桥的独特魅力与投资价值。”
上海绿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加亮是马网的老熟人,也是上海市老年网球协会会长、闵行区网球协会会长。打了20年网球的他,不仅每周至少练5次球,还在公司打造了规模超大的室内网球中心,20多片带空调的场地成了网球爱好者的乐园。本届赛事中,他看到不少企业组队参赛,也都是球友,方加亮说:“网球带来快乐与健康,更能让企业家聚在一起,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凝聚力量,助力经济发展。”
第一次站上马网赛场的创E谷创新产业园总监龚颖,代表了企业家群体中的新生力量。2019年才开始学网球的她,谦称自己以前是马网赛场边的“啦啦队”,这次与球友陆妍组成女子双打组合,却没想到成了企业家组里唯一的女将组合。“马网的规则很人性化,我们遇到男双,对方每局让我们1分,让我们敢打敢拼。”作为企业总监,龚颖常利用晚上和周末练球,“打出一记好球时,工作的压力全没了。”她的搭档陆妍更是休伊特的忠实球迷,为提升力量,还坚持去健身房训练。
以球会友,聚力闵行,本届马桥网球公开赛通过“企业+体育”的强强联手模式,让企业家在激情挥拍间深化友谊,在友好交锋中开启合作,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不少来自外地的选手也被赛事魅力吸引,纷纷组队参赛,让马网的影响力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城际交流的重要纽带。
迈向“网球小镇”新蓝图
马网的惊喜,不止于赛场内的激烈对抗。赛事期间同步举办的“数智网球研讨会”,汇聚了高校博导、科技企业代表,AI网球训练APP、可移动网球机器人等前沿成果纷纷亮相。科技与体育的碰撞,为赛事增添了更多看点。
更令人期待的是这里将打造一所国际网球学院。据悉,闵行区政府与马桥镇政府将共同推动“网球小镇”落地,让马桥成为上海网球的新地标,未来学院建成后,周边配套也会同步升级。
从14年前的区域性赛事,到如今融合竞技、社交、科技与城市发展的平台,马网早已超越了比赛的范畴。“我们跟着马网一起成长,它见证了我们的热爱,也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网球情怀。”这是参赛者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