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程对决!美俄五代机为何被中国反超?歼20这项数据让F-35望尘莫及!
而随着全球顶尖的五代机在隐身的性能和超出视距的打击能力上你追我赶时,传统的“老派”的航程却悄然地成为大国的博弈的胜负手。
中美俄这三个国家的三款主力战机——美国的F-22和F-35、俄罗斯的苏-57,还有咱们中国的歼-20,它们在航程数据方面可是拉开了不小的、挺有意思的差距呢。
相较之下,F-22的续航力就更为突出,能轻松的达3000公里以上的续航,而F-35的续航力就仅仅有了2220公里,由此可见,两款战机都为强的隐身与机动性而不得不将机体的尺寸都尽可能地缩小了。
相比之下,F-22的整体长度就达到了18.9米,而F-35的“小身板”更是仅仅只有15.67米的“小身板”,不仅如此,F-35的内置的弹舱的存在也就无形的将原本就不大的油箱的空间给挤压的越来越小了。
但最关键的却是美军在设计F-22时就预先将其定位为欧洲的空中霸主,其可从盟友的前线基地短距起飞,对对手的战机的追踪、拦截、击落的航程的需求都相对有限。
而在浩渺的亚太地区,F-35的短板就明显地暴露了出来,如果要逼近中国的沿海地区就必然要冒着被中国的海上反舰导弹的“雨点”中的“一锤”击中的风险,如果要依靠空中加油,也就把加油机本身也变成了可攻可破的靶标。
但令人不得不感叹的是,其所宣称的4000-4300公里的超远程的“神奇”航程,其实也只是将西方的F-35B的航程的1/4左右的航程的翻倍罢了。但在将苏-27的“大机身”的设计延续的同时,为更好地平衡了隐身与机动性,也将机体的厚度压缩了不少,从而也就将油箱的容量也就相应的降低了。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俄罗斯受经济和技术层面的双重制约,很难跳出苏-27的气动设计框架去重新研发新机型。这导致苏-57虽然航程比美国的同类机型更有优势,却仍然没能突破传统重型战机的性能瓶颈。
中国的歼-20则以5500-6000公里最大航程跃居五代机航程榜首。21.2米的机身长度与13.01米的翼展,使其成为三者中体型最大的战机。这种设计直接提升了燃油装载空间,而气动布局优化与国产太行、涡扇-15发动机的配合,进一步降低了油耗。
歼-20的航程优势背后,是中国独特的战略需求:必须突破美国构建的“岛链体系”,从中国大陆到关岛约3000公里,歼-20凭借大航程与空中加油,可对第二岛链形成有效威慑。
其战术价值的高低也就直接取决于了所采取的不同航程的选择,而F-35则不得不始终依托前沿的基地或航母的掩护,苏-57则凭借其出色的机动性和俄罗斯广袤的领土的辐射作用,在近的前沿地区就能实现较好的远程的防御性任务。
而歼-20则可将其主动的前出至远海的辽阔的蓝天中去大胆的去争夺制空权,随着歼-20的双座版与忠诚的僚机技术的逐步的结合,其远程的打击体系也将进一步的得到拓展和完善。
这样就为空中打击的高低一体的作战提供了更加的可靠的保障,通过这场激烈的航程竞赛不难看出,战机的性能绝不仅仅是其本身的“硬指标”,而更是对其所处的国家的战略和所处的的地理环境的精准的投射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