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降,为何心血管易闹情绪
创始人
2025-10-30 09:00:43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张维夏

24℃→18℃,据长沙市气象台预报,经历几天的晴好天气后,10月30日长沙将迎来降温降雨,最高温度骤降至18℃,伴随北风2级到3级。秋风起、秋雨落,不仅带来了寒意,也为我们的血管健康拉响了“警报”。

这段时间,长沙各大医院心血管门诊切换成“高压模式”,接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呈现上升趋势。很多人原本控制得好好的血压升高了,有的还伴随胸闷、头晕。湖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潘宏伟提醒,气温如“过山车”变化、昼夜温差拉大,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进而加重心血管负担。

气温骤降为何会影响心血管

每当气温骤降,不少人头晕、胸闷的症状可能会有所加重。其实这并非偶然,天气变化尤其是气温骤降,与血压波动乃至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气温变化为何会影响心血管?潘宏伟解释,首先是血管的“热胀冷缩”。血管遵循基本的物理原理——遇冷收缩。当人体感受到寒冷时,体表的血管会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保护机制。血管的管腔变窄,直接导致血流阻力增大,为了将血液泵到全身,心脏不得不更努力地工作,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其次是交感神经兴奋。寒冷是一种应激刺激,会激活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这套系统一旦被“激活”,就如同拉响了警报,导致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也会促使血管收缩。同时,在交感神经的指挥下,体内的一些缩血管物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等的分泌会增加,这些激素都会导致血压升高。对于健康人而言,身体或许能代偿这种变化。但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其血管壁本身可能就已承受着较大压力,弹性变差,这种额外的血压波动无疑是雪上加霜,极大地增加了患心肌梗死、脑卒中(中风)、主动脉夹层等急危重症的风险。

此外,在气温下降的季节,人们往往会摄入更多高热量食物,这可能引起胆固醇和血脂升高,也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秋冬季昼短夜长,日照时间减少,有些人会无精打采,感到悲伤或者情绪低落、困倦疲乏,这种心理状态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天冷后“秋冻”也要讲科学

潘宏伟表示,虽然民间有“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的说法,但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者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来说,“秋冻”也要讲究科学,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保暖为先,不要骤然受寒。各人的体质不同,要以自己的感觉作为衡量标准,“秋冻”可以身上略感凉意,但不要感觉寒冷。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建议采用“洋葱式”穿衣法策略,便于根据室内外温度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内衣最好选择透气吸汗的材质,中间层保暖,外层防风。避免从温暖的室内突然进入寒冷的室外,给身体一个缓冲适应的时间。

二是关键部位不能冻。身体有些部位尽量不要受寒,头部、颈部、手脚和背部是保暖的关键。头部被称为“诸阳之会”,散热快,戴一顶帽子往往比多穿一件衣服的保暖效果更好。颈部受寒易引发血管收缩,一条围巾必不可少。睡前用温水泡脚,既能保暖又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睡眠。清晨是血压的“暴发期”,也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醒来后,不要立刻起床,应在床上躺一会儿,活动一下四肢,再慢慢坐起,在床边坐一分钟后再下地活动。这个简单的“三部曲”能有效缓冲血压剧烈波动。

秋冬交替时要采取护“心”措施

潘宏伟提醒,秋冬交替,天气转凉,心血管疾病患者和高危人群应采取相应的护“心”措施,远离心血管事件。

注意均衡饮食。不能一味追求“贴秋膘”,秋冬季人们习惯进补,但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能盲目食用过于温燥、大补的食材(如大量人参、鹿茸等),可适当选择一些平补、温润的食物,如山药、百合、枸杞、鸡肉、鱼类等,同时多吃富含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清淡饮食,以少盐、少油、少糖为原则,注意饮食的多样化。

适当补充水分。秋冬天气干燥,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血液的黏稠度增大,流速减慢,更容易促进血栓形成。因此,不要等口渴才喝水,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以免喝得太多或太快增加心脏负担,建议适量饮用温开水,稀释血液;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用力而骤然升高血压。

适度运动,择时而行。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上午9至10时或下午,避开一天中较冷的早晚时段,如果室外气温较低,可以在室内做运动;推荐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避免剧烈的的运动,以免血压瞬间飙升。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整理活动尤为重要,能让心血管系统平稳过渡。

管理情绪,保持心态平和。情绪剧烈波动是血压骤升的重要诱因,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学会通过听音乐、阅读、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和焦虑。

戒烟限酒,保护血管。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痉挛和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降温天气下,其危害更为显著。有人认为喝酒可以暖身,但实际上酒精会使血管先扩张后收缩,并导致心率加快,同样会使血压升高。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和高危人群不要饮酒,如饮需严格限量。

监测、掌握血压动态。在季节交替、气温波动大时,应增加自测血压的频率。建议每日早(起床后1小时内,服药前)、晚(睡前)各测一次血压,并做好记录。如果发现血压波动异常或持续偏高,或者出现头晕、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遵嘱服药,不要擅自停药。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规律服药来控制,不能因为一段时间内血压稳定就擅自减药或停药,否则极易造成血压“报复性反弹”,更加危险。如果血压因季节变化出现趋势性改变,应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如药物种类或剂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2... 2025年养老金的调整已经结束了,2026年养老金是否会继续调整呢?我认为养老金调整的可能性还是存在...
APEC为何首次将“应对人口结... 本报赴韩国特派记者 邢晓婧 王 聪 本报记者 陆泽楠 ●颜 欢 黎枳银 韩 雯 编者的话:亚太经合组...
为何放一个月都没烂?“大果粒”... 曾被称为“葡萄界的爱马仕”的阳光玫瑰,近年来在市场上颇具热度。然而,随着国内种植规模快速扩大,其品质...
原创 中... 但把中方的回应简单等同于“妥协”,显然低估了这场博弈的复杂性。中方谈判代表早已明确表态:“美方表达立...
原创 上... 《多情剑客无情剑》是古龙最经典的作品,也是一锅粥最喜欢读的小说之一,强烈建议大家去看看,你一定会有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