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精神分析、CBT、催眠…试了很多心理咨询,为何都没有明显效果?
创始人
2025-10-28 18:01:11

本文字数约:4572 字

阅读时间约:8 分钟

本文章节:

01、别再自嗨啦!精神分析的低效别用“深入”来掩饰

02、认知行为治疗的3次进化:科学,但也低效

03、点对“科技树”:精准心理学才是出路

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都是——得赶紧带孩子看心理医生。

可是,父母真的了解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吗?

父母知道怎么选一个靠谱的、适合自己孩子的心理咨询师甚至心理专家吗?

如果父母完全不了解,盲目地找一个心理咨询师,不仅花冤枉钱、浪费时间,更可怕的是,还可能让孩子受到二次心理伤害,问题变得更严重。

因为现实情况是,在整体上,国内外主流心理学解决心理问题时是低效的,达不到父母的期待!

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精神医学教授诺兰·威廉姆斯自杀了,年仅42岁。

这是个悲剧,也是个讽刺——一个大半辈子研究精神心理问题的国际顶尖专家,却解决不了自己的精神心理问题。

此前,我们分析过,威廉姆斯自杀,很有可能是因为在事业上受挫。

他总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理解精神心理障碍,结果走进了死胡同,研究成果令自己很失望。

有人可能会说,那他为什么不及时调整方向,从心理社会因素去研究精神障碍呢?

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不信——威廉姆斯作为精神医学的顶级专家,他极有可能是瞧不起心理学的。

事实上,在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面前,主流心理学一直被鄙视,话语权小得可怜。

精神心理领域的“鄙视链”

这也不能完全怪精神医学,因为,主流心理学实在太低效了。

虽然国内外主流精神科里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治标不治本,但主流心理学很多时候连治标都做不到。

而且,国内的心理学界还在“自嗨”,根本不愿意面对、承认自身的“失败”。

以下结合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深入分析国内主流心理学界的现状,希望更多的患者、家属能有更理性、深入、全面的认识。

01、别再自嗨啦!精神分析的低效别用“深入”来掩饰

第一,先来说说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流派在国内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这种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曾经也出现过。

弗洛伊德,图片来源于网络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现在已经更新到第5版了,在第1版和第2版时,它深受精神分析流派的影响。

比如,DSM-1中使用了大量的精神分析流派的术语,比如“神经症”、“心理动力学冲突”,还过度强调“无意识过程”和童年经历的影响。

不过,随着医学发展,精神分析流派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解决问题时很低效,而且不属于“科学心理学”),它在西方发达国家失去了C位,无可奈何被边缘化了。

2016年,DSM-5的中文版翻译者、美国华人精神医学专家张道龙就说过:在美国,精神分析早就没落了,使用率不到5%。

可直到今天,精神分析流派还在国内大行其道,甚至可以说是“横行霸道”,铺天盖地都是培训班。

张道龙来国内交流的时候,他都惊呆了——这么低效的东西,怎么你们国内还在用?甚至还当做宝贝?

实际上,精神分析流派不仅低效,还有很多“副作用”——容易恶化亲子关系、令人变得偏执,有很多青少年及父母深受毒害。

而且,精神分析流派已经渗透到文学、影视等领域,很多人受其不良影响,还不自知!

国内有很多精神分析师不愿承认这些弊端,实际上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明明点错了科技树,他们还极其自恋,甚至会辩解:

我们关注的不是怎么解决心理问题,而是从哲学的高度,与来访者探索心灵和人格的奥秘。

翻译成“人话”就是:对,我们就是没啥用,但我们很玄。

精神分析流派在临床心理学领域确实非常低效,连国内精神分析理论大师级人物曾奇峰都承认了。

但很多精神分析师还是不愿意正视这一问题,只是把阵地转移到哲学等领域。

曾奇峰,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哪怕把精神分析流派归类到哲学领域,它也无法看清精神心理层面的真相。它们连“内隐记忆”都搞不清楚,还认为内隐记忆就是潜意识。

而且,多数哲学流派也是低效的,于是就完美地与精神分析流派结合了。

还有的精神分析师说:我们起效慢,是因为够深入,必须一层层地剥洋葱,才能触及到根源;越是追求高效,肯定就越不深入。

这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其实并不成立。

比如,曾奇峰曾说,人格的改变可能要接受数百次、上千次精神分析治疗,甚至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实现。

然而,精准心理学已经发现,只要将人格异常背后的病理性记忆精准化地修复,人格的成长和完善是可以快速实现的。

所以,在精准心理学时代,“江山易改,本性更易移”!

在石器时代,砍一棵树要一天;在机械化时代,砍一棵树只需一秒。很多时候,慢其实是因为技术太低效了。

精神分析师摆脱不了低效的困境,只能以“深入”为由,以此“自嗨”。

第二,再来说说另一种主流心理学流派——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核心观念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它要求心理咨询师就算不同意来访者的观点和做法,但也要先理解、共情,再一起讨论。

简单来说,这个流派非常擅长于提供“情绪价值”,不管怎么样,都先顺着来访者的话来说,照顾他们的感受。

这个理念其实非常好,尤其有利于建立关系,让来访者的负性情绪得到一定的释放——终于有人理解我了!

但问题是,解决精神心理问题不能光靠情绪价值。你天天理解来访者,但没法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难题,他们还是会很痛苦。

所以,在实际应用时,人本主义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也很低效。而且,它在国内心理学界的存在感很低。

02、认知行为治疗的3次进化:科学,但也低效

第三种要讨论的主流心理学流派,是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CBT)一开始其实是2个流派——行为治疗(BT)、认知治疗(CT),可以说它们俩是“第一代的认知行为疗法”。

单独的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都有各自的缺点。

尤其是行为治疗(BT),如果过度强调行为矫正,忽视人的情感与心理感受,这甚至会害人不浅!

国内临沂四院的“杨叫兽”——杨永信,他所采取的“电击疗法”就是极端的精神科的电休克+行为治疗!

杨永信,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利用电击带来的巨大痛苦,迅速让青少年建立起恐惧性的条件反射,不得不服从杨永信和父母的管教,迅速改变了“行为问题”。

实际上,这不但不能解决所谓的“网瘾”问题,还对大量青少年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令他们罹患C-PTSD(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后来,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互相绑定,发展出了“第二代认知行为疗法(CBT2.0)”。

第二代CBT更科学、更人性化,效果也更加明显。

不过,对于涉猎广泛的青少年来说,第二代CBT容易给人一种“讲大道理”的感觉——你讲的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

如果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的认知维度比较低,知识储备比较落后的话,很多青少年甚至会非常不认可,忍不住跟对方辩论起来,甚至陷入“诡辩”状态。

上个世纪90年代,CBT又迭代了——出现了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CBT3.0)。

这其实是一个统称,具体包括正念认知治疗(MBCT)、接纳与承诺治疗(ACT)、正念减压训练(MBSR)、辩证行为疗法(DBT)等。

对比起第二代,CBT3.0又有了明显的进步。

它不再那么强调“讲道理”“改行为”了,而是注重于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引导来访者从更加辩证的角度看待事物,从而改善情绪问题。

说实在的,对比起精神分析流派、人本主义,第二代CBT、第三代CBT算是“好学生”了。

它属于科学心理学,原理和有效性都经得起科研的考验,有循证医学的支撑。

也就是说,在整体上,它确实是有效的、科学的。

不过,即使是CBT3.0,也还是停留在外显记忆层面处理精神心理问题——它没法说清楚精神心理问题的具体根源,也解决不了具体根源。

所以,它还是没法无法精准、深入、高效地解决精神心理问题。

还有一种值得拿出来说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法是——催眠疗法。

很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都懂得一定的催眠技术,并声称可以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或躯体症状。

首先必须申明的是,“催眠”这个词语听起来很玄,但它不是玄学,而是有脑科学、科学心理学依据的。

只不过,社会上绝大部分的催眠治疗,其实是浅度催眠下的“暗示疗法”,这还是无法深入地找到精神心理问题的真正根源,并且解决。

打个比方,你很焦虑,而且是莫名地焦虑,然后去找了个催眠治疗师。

催眠治疗师会用很多语言方式,暗示你不再感到焦虑:

比如让你想象处于很美好的自然风光下,感受到心身放松;

又比如让你把焦虑感想象成粉笔字,然后你用黑板擦去擦掉它们,仿佛就擦去了焦虑……

但这种催眠暗示疗法无法找到你莫名焦虑的真正根源,更加无法解决它。

所以,很多人头几次接受完催眠暗示疗法后,是觉得挺放松、挺舒服的,情绪好了一些,但不久又打回原形了。

反复几次之后,这种暗示疗法就失效了。

03、点对“科技树”:精准心理学才是出路

可能很多父母看到这里,心都凉了——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这些大名鼎鼎的国内外的心理学流派,竟然都那么低效!

其实,国内的现代心理学一直跟着西方发达国家跑,但又拿不出解决精神心理问题的“金刚钻”,难免一直被国内精神医学界瞧不起。

而且,严格来说,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并不能脱离精神科大夫、单独接待精神障碍患者,尤其是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这类重性精神障碍。

国内有些心理学流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比如道教、中医、佛教等,更贴近国内的社会文化。

但在如今的AI时代,对于有强烈自我意识的青少年而言,这些流派还是容易变成说教,充其量是“正确的废话”。而且,很多时候连“正确”都达不到。

此图为AI生成

那么,国内的心理学界难道没出路了吗?

如果还是沿着所谓的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路走下去,确实没出路。这不,美国的那位顶尖精神医学教授都走上绝路了,自杀了!

但如果我们换条路走,跳出来,就豁然开朗了。

国内主流心理学想要打破瓶颈,真正的出路是:

看清楚精神心理问题的“第一性原理”,真正的根源在于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而且是内隐记忆层面的病理性记忆!

什么是内隐记忆?简单来说,就是储存在我们大脑中,对我们产生着影响,但我们一般情况下又想不起来的记忆。

而且,内隐记忆不是“潜意识”。内隐记忆是真正科学的概念,它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一生。

说得简单一些,谁能真正进入人的内隐记忆层面,谁就掌握了解决精神心理障碍的密码。

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就能做到这一点。

它能进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找到精神心理问题的真正根据,精准、深入、高效地修复,然后快速解决!

还有,在此基础上,我们使用的第四代认知行为疗法(CBT4.0)也有了根本性的突破,能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

真正掌握精准、深入、高效的精准心理学知识;

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国内的心理学界将大有可为!

希望国内主流心理学能够点对“科技树”,选择内隐记忆的方向,真正步入科学、精准的赛道!简单的说,就是精准心理学赛道!

即使开头可能起步难、走得慢,但只要方向对了,慢就是快!

要是能沿着这个方向走,终有一天,国内的精神医学和心理学必定反超所谓的西方发达国家,并带着这些国家一起跨入新时代,帮助全世界更多人摆脱心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吾乡大藏·滕州|在这片“风水宝... 前不久,记者来到荆河西岸的滕州博物馆,在这里偶遇了专研美术考古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郑岩说,他...
如何构建好实体关系? 当我们在实体关系图(ERD)中绘制代表“关系”的线条时,图表仅呈现了外部形态。A与B之间存在一对多的...
如何实现乡村游突破400亿元?...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南海有了新蓝图。10月28日,南海区在丹灶镇南沙社区召开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现场会...
面对网络欺凌、游戏充值等多元网... 央广网北京10月28日消息(记者冯仪 实习记者王祺姝)“平时,我会上网看动画片、玩游戏,还会上网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