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记者来到荆河西岸的滕州博物馆,在这里偶遇了专研美术考古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郑岩说,他大学时候第一次实习就在滕州的薛国故城,在里面的小城开始学挖土,也在附近做调查。他跟同学一起跑了五十里地,那一天就发现了五个遗址,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汉代。“这么多年来,鲁西南这一带是做考古工作最多的地方。但之所以能做这么多发掘,也是因为地下东西丰富,每个时代都有。这跟它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滕州博物馆。
史前时代,滕州地区属自然条件优越之地。这是一片土壤肥沃的平原,河流众多,相对湿润,但不像鲁北会面临海水倒灌,也不像菏泽一带会变成一片沼泽。山东半岛在《禹贡·九州》上的描述是:“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青州、徐州都以泰山为核心,杜甫说泰山‘阴阳割昏晓’,其实是一个地理上的南北概念。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夷夏的交界就在山东西部、河南东部这一带。这里也是中原文化最早进入山东的区域。”郑岩介绍,“滕、薛都是西周的封国,北面就是周公旦的封地鲁国。周公旦是当时最重要的功臣,能够把他封到这个地方,是有自然和历史背景的。”
西周时期青铜车马器。
“以古代的技术条件,文化能传承下来,只能是在一个比较风调雨顺、没有大旱大涝的地方。”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王学典介绍,滕州是南北东西交流的重要通道,明代有次修路后立了一块官道碑,开篇即“滕县系九省通衢”。作为滕州人的他,小时候上学便走在古代的驿道上,而这条驿道与津浦线大体平行。津浦线是华北通向华东地区的主要干线,其在滕州不远处的徐州又与陇海线交会,成为到西部的通路,“这片地方就是一个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