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是什么?
是回不去的旧时光,也是见不到的旧熟人。
是烟火气缭绕的老楼。
是晒过太阳后暖烘烘的被子。
是梅雨季里泛潮的衣服。
如今,高楼里的日子静了,心里仍怀念着老楼的喧哗吵闹。
过去留不住,但有人替我们“凝固”了时光——
来自山东的00后小伙,芦庆欢。
将记忆里的“家”,复刻成微缩模型,让时光在那一刻永恒。
“拆掉的是房子,拆不掉的是回忆。”
一座模型,一段回忆
关于童年的记忆,每个人各有版本。
但在同一片土地、同一段岁月里,总有些片段会相互交叠。
陕西窑洞
窑壁斑驳,留下了岁月的沧桑。
窑顶上,杂草丛生,土坡隆起,为窑洞遮风挡雨。
门口,扫帚和钉耙静静倚着墙。
天微亮,父亲扛起钉耙往田里走;母亲抓起扫帚,把院子扫得干净亮堂。
再往前,一口陶缸蹲得稳稳当当,木瓢躺在缸盖上打盹。
院子边上,一棵老树沉默地站着,枝桠光秃秃地伸向天空。
一张四四方方的木桌立在中间,几条长凳围成圈。
仿佛在静候着主人回来开饭。
门口,那辆二八大杠歪着身子靠在土墙上。
逢年过节,父亲就骑着它去赶集。
湖南居民楼
砖墙被夕阳染成暗金色。
一楼是商铺,二楼往上是住户,烟火气顺着墙面往上爬。
饭点一到,小饭馆就热闹起来,锅碗瓢盆的叮当声混着嘈杂的人声。
三楼尽头那扇窗,铁栏破败,墙面被岁月浸染出晦暗的黑色。
几个半大小子,趁家里人没留意,偷溜去网吧玩。
结果被爸妈揪着耳朵领回了家。
广东筒子楼
十来户人家紧挨着,门贴着门。
走廊里,几缕白烟升起,家家户户的菜香顺着烟飘出来。
墙面剥落,红砖裸露,墙角爬满青苔。
窗台的晾衣杆上,挂着刚洗的床单。
小卖部门口那台黑白电视传出《上海滩》的主题曲。
几个小豆丁蹲在花坛边,拿小树枝挖“宝藏”。
辽宁平顶房
低矮石墙,静静环绕着平顶房。
黝黑木门上,褪色的财神贴画卷起一角,在风中轻轻颤动。
母亲时常搬着板凳坐在门口,与邻居唠家常。
院子里有片不小的菜地,嫩绿的幼芽悄悄冒出头。
河南土坯房
墙皮脱落出深浅不一的沟壑。
院子里的柿子树弯着枝桠,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
偶尔有熟透的 ,砸在树底下的木板车上。
木门两侧挂着金灿灿的玉米,颗粒饱满。
清晨,父亲总是第一个起床,给园里的菜松土浇水。
闲下来时,父亲就往门口的石桌上一坐。
端一杯热茶,静静独处。
浙江木板楼
黑瓦檐角,斑驳木墙。
过道上,码放着成捆的干柴。
另一侧,一架老旧的木风车静静伫立着。
风车吱呀转动时,孩子会蹲在一旁。
看粮食里的碎叶与空壳轻轻旋出,堆成一座小丘。
回家的坡道上,一棵老树斜倚着。
一回家,远远就能看见树影,仿佛在静静守候。
贵州茅草屋
土坯砌成墙,茅草堆成屋檐,石块垒成台阶。
铁丝横挂在廊柱上,晾着半湿的衣服。
天气好时,母亲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剥玉米。
竹篮搁在脚边,金黄的玉米粒越堆越高。
老黄牛“哞哞” 叫着,尾巴一甩一甩。
一双手还原尘封的记忆
从南到北、从乡村到城市,芦庆欢用微缩模型凝固了无数回忆。
而他的第一件作品,是老家的房子。
2021年,正在读大学的芦庆欢,忽然接到山东老家的来电。
电话那头,家人告诉他,爷爷奶奶年事渐高,老房子再也不能住了。
只是一个寻常的通话,却在芦庆欢心里泛起阵阵涟漪。
他翻出手机里存的老房子照片:
灰扑扑的水泥墙,裸露的红砖头,坑坑洼洼的地面,那棵歪脖子树还弓着腰……
往事一幕幕浮现在脑海中——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芦庆欢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
那座老房子里,藏着他太多太多的回忆。
如今,老房子没了,那些藏在砖瓦里的记忆,还能用什么方式留住?
偶然间,芦庆欢刷到一段微缩模型的视频。
脑子里倏地冒出一个想法:是不是也能把老房子缩进这一方小世界?
一切从零开始。
为做出心中的完美模型,他把全部心思都扑在上面。
整日泡在图书馆里,翻阅一本本厚重的建筑书籍,研究建筑结构。
对着电脑屏幕,反复琢磨建模软件的操作教程。
深夜,室友都睡了,他还借着台灯微弱的光,对照着照片,打磨模型。
就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硬是被逼成了半个专家。
为还原屋顶瓦片的质感,他试验了十几种材料和上色工艺。
为做出老墙斑驳的效果,他一遍遍打磨,层层上色,反复做旧。
厨房,是奶奶常年做饭的地方,墙壁早已被熏黑。
为还原这份烟火气,他反复调色,层层渲染,直到复刻出记忆里的风情。
模型落成的那一刻,芦庆欢怔怔望了许久,心里头如浪潮汹涌。
此前种种辛苦,在这一刻都化成了值得。
就在这时,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芦庆欢把作品发到网上,没想到一夜之间火遍全网。
仿佛打开了时光的闸门,无数人一眼撞见了自己的童年。
“门开的一瞬,像穿过了时空隧道,回到了久远的从前。”
“呀,这不就是我以前的家吗?”
评论区里,渐渐浮现出一种声音:
“小哥,能帮我复原一个吗?老家的房子去年拆了,我连张像样的照片都没留下。”
刚开始只是零星几条,后来却像潮水般涌来,开价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
每一笔订单的背后,都是一份深深的思念。
一座普通的微缩模型,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千万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那是梦里反复抵达、醒来却再也回不去的“老家”。
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人一红,争议也随之而来。
围绕芦庆欢的作品,质疑声此起彼伏。
批评他过度商业化,把情怀做成了明码标价的生意。
明明成本仅有200元,售价却高达上万元。
面对这些声音,芦庆欢一笑置之:
“能用热爱养活自己,又刚好抚慰到别他人,这难道不是件美好的事吗?”
在他眼里,自己贩卖的不是模型,而是是一代人共有的记忆底片。
巴掌大的老屋、桌椅、陶缸……一件件微缩老物件,拼成一座情怀博物馆。
替那些早已长大的人,收藏回不去的旧时光——
“梦”开始的地方
红砖砌成的平房,没有任何粉饰。
窗户和门都刷着绿漆,只是经年累月,漆面已然变得斑驳。
教室里,墙壁刷着简单的白灰,已经微微泛黄。
十几张黑色木桌整齐排列,配着十几条长凳,布满了各种划痕。
黑板上,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贴得端端正正。
两侧是印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红色标语。
木制讲台里,放着一盒粉笔和一个板擦。
伴着老师洪亮的一声 “上课”,课开始了。
记忆里的味道
那个年代,日子简朴却温馨。
水泥砌的灶台,满是柴火熏烤的痕迹。
大小不一的玻璃瓶与陶罐里,盛着油盐酱醋,沿灶台一溜排开。
母亲在灶台前忙活着,父亲则蹲在灶口,小心往里添柴。
碗柜里整齐放着碗碟。
最里面藏着逢年过节才舍得动的腊肉和一小包核桃酥。
屋子中央,摆着一张旧木桌,漆色斑驳,却被擦得干干净净。
旁边四张竹椅磨得光滑发亮。
饭点一到,母亲就会走到门口,朝着院里头大喊:“吃饭喽~”
“家”的模样
在不同年代人眼中,家的模样始终在变。
70年代:
砖砌的床铺上,竹席被睡得油光发亮。
孩子趴在上面,翘着脚丫,津津有味地翻看连环画。
母亲坐在床沿,就着油灯微弱的光,为孩子缝补衣服上的破洞。
床头的小衣柜漆色斑驳,上头覆着一块碎花布。
墙上错落挂着几个相框,里面是家人的小照。
一对深红色木柜与矮橱并排立着,收纳着全部家当。
父亲坐在黄色木桌前,仔细擦拭着旧物件。
80年代:
阳光透过窗,照在绿白分层的墙面上。
父亲靠在橙红色沙发上,目光落在黑白电视机的屏幕上。
旁边,绿色单门电冰箱发出低沉的运行声。
卧室里,一张实木床靠着内墙,墙面上贴着几张流行偶像的海报。
对面摆放着两张碎花布包裹的单人沙发。
中间隔着一张小茶几。
衣柜边,收音机和热水瓶并排着,里面正唱着流行歌。
临窗的桌前,孩子趴着翻看连环画。
母亲坐在不远处,踩着缝纫机,发出“哒哒” 的声音。
90年代:
白色瓷砖泛着清冷的光。
橙红色沙发占去了客厅的大半空间。
沙发正对面,彩色电视机正在播放着《新闻联播》。
电视柜上,摆放着几件精巧的摆件。
一旁角落里,白色的空调安安静静伫立着。
结语
坦白说,这个时代,保存回忆的方式有很多种。
且一个比一个快捷、高效。
而微缩模型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回忆凝固成可触摸的温度。
每一个细节里,都藏着真实生活留下的痕迹。
我们微缩的,从来不是一座房子,而是那份在岁月中沉淀的温情。
关于“老家”,你有哪些回忆或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推开旧时光的门。
资料来源:
@芦庆欢(模型定制)
@程前朋友圈 《02年小伙子把老房子做成模型,年入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