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没落
杨家将这个名字,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但与演义小说中的热血英雄形象相比,他们的历史并没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在正史中,记载下来的杨家人,主要是杨业、杨延昭(也叫杨延朗)和杨文广,仅此而已。至于其他历史上有名有姓的杨家后人,他们的功绩并不像演义中所描绘的那样辉煌。事实上,历史中的杨家并没有经历小说中那样的凄惨结局,杨家男子几乎全死,最终甚至让“十二寡妇”出征的情节并不真实。历史上的杨家人除了杨业因绝食死,杨延玉因战死,其他人几乎都善终。而“杨家将”指的并不是杨家所有的后代,史料中提到,除了杨延昭和杨文广,其他杨家后人大多是文官,未曾参战。
这些历史真相虽然不如演义中的情节精彩,却同样展现了杨家将的战功。老令公杨业在雁门关战役中,创造了几百击败十万敌军的壮举;杨延昭驻守边疆多年,成功阻止了辽人的侵略;杨文广率领精锐宋军,重创西夏军团。可以说,三代杨家人都在守卫边疆,为大宋的江山社稷立下赫赫战功,这是历史上少有的家族传承。然而,由于北宋的军事政策过于保守,这三代杨家将未能创造出如霍去病、李靖那样的伟大成就,甚至和后来的岳飞相比,杨家将的功绩也显得相形见绌。
杨文广去世后,虽然杨家仍然有后代,但除了名字外,其他的杨家人并没有留下足够的历史功绩。因此,杨家将的衰落可以追溯到杨文广之后。
杨家将的衰落,与北宋王朝的衰败有着直接关系。宋仁宗之后,北宋的政治逐渐衰弱。虽然神宗和哲宗的改革略微恢复了国家活力,但北宋的根本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冗官、冗兵、冗费。仅禁军,最高时人数曾达到一百万。这个庞大的军队,主要负责守卫都城。但到北宋末年,曾引以为傲的禁军已经变得不堪一击。长期没有战争,禁军的士气低落,许多禁军开始吃空饷、种地、做生意,甚至沦为兵痞,战斗力堪忧,甚至连普通百姓都不如。
在金国入侵并围困汴京时,北宋的精锐禁军也暴露出致命的软弱。童贯指挥的十五万禁军,甚至未能战胜金国的残余军队,彻底揭开了北宋的虚弱。更为严重的是,当金军包围汴京时,八十万禁军根本未能有效抵抗,几乎全军溃散,完全没有任何抵抗力。
那些勤王的勇士
当金军围困汴京时,北宋虽然面临巨大的困难,但依然有翻盘的机会。虽然禁军已经不堪一击,士气低落,但一些地方武装力量仍然拥有足够的战斗力。在这其中,最强的几支部队包括种师道和种师中领导的种家军,张叔夜的部队,以及和杨家将齐名的折家将。
首先说说种家军,种师道负责保卫汴京,而种师中则负责守卫西北边疆。这两兄弟都是北宋的名将,可以说是北宋的长城。然而,即便再强的将领,也难以与某些蠢材队友抗衡。种师道曾在第一次汴京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解围后却被北宋的主和派解除兵权,最终忧愤而死。种师道死后的第二年,汴京失守。
种师中的遭遇更加悲惨。西北边军长期与辽国和西夏作战,是北宋为数不多的精锐部队。当汴京被围时,种师中立刻带领精锐部队南下勤王,然而,他得到的命令却是去救援太原。心急如焚的种师中带兵赶往太原,可惜,前往救援的只有他一支孤军。这支孤军在金军重重包围下,最终全军覆没,种师中战死,北宋西北边军也彻底覆灭。
接着,我们要说折家将。折家将的名声可以说是名副其实,他们传了八代,每一代都是武将出身。折家将长期驻守西北边疆,抵御西夏的入侵。金军南下时,折家将的第八代将领折彦质和折彦文,带领主力军队与金军展开血战,但未能取胜。最终,折彦质带着残余军队护送宋高宗南下,而折彦文则兵败投降金国。这一惨败也让折家将的声誉蒙上了一层阴影。
最后,我们要说的就是张叔夜。张叔夜是唯一一支成功抵达汴京的勤王部队的指挥官,也是汴京城内唯一一支具有战斗力的部队。当时,张叔夜正在河南邓州担任官职,得知汴京被围困后,立刻带领三万精锐部队前去勤王。张叔夜的部队虽然遭遇了金军的围堵,但他依然突破重围,未曾休息便投入战斗。然而,敌众我寡,最终汴京城失守,张叔夜被俘并在北上途中自缢而死,享年63岁。
虽然杨家将已经没落,北宋的历史也逐渐走向终结,但这并不意味着北宋没有名将。许多为国捐躯的勇士仍旧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尽管如此,北宋最终还是灭亡了,靖康之耻的惨剧也无法避免。北宋的衰弱,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顺便提一句,在南宋时期,确实有一位名将叫杨再兴。许多演义和评书中将他当作杨家将的后代,然而,从史料上看,杨再兴的父亲是杨邦乂,来自江西,而杨业则来自陕西,二者并无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