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湖南益阳一名5岁女童在回家路上被水泥杆砸中身亡一事持续引发关注。
10月29日晚,事发地龙光桥街道办再次就此事发布情况通报称,该水泥杆原系入户输电线路电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因线路变更废弃后,被女童邻居迁移至事发地晾晒衣物。因年代久远电杆权属存在较大争议。
距离事件发生已经过去了40多天,为何水泥杆权属仍然成谜?
当地发布情况通报
女童父亲仍存疑虑
10月27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从去世女童父亲刘先生处了解到,事件已经过去40多天,涉事水泥杆仍倒在事发地无人问津。
刘先生告诉记者,事发道路是他们回家的必经之路,“事发之前那根电线杆就一直立在路边。当天孩子在邻居家玩,孩子外公接她回去洗澡。我岳父抱着我的小儿子走在前面,我女儿就跟在后面走,两人相隔有五六米的距离。”刘先生表示,岳父说他当时听到后面突然传来“轰隆”一声响,回头发现孩子已经被电线杆砸到,“当场就有点不太行了。”
刘先生说,涉事电线杆是从根部断裂倒下,“电线杆根部有好几根钢丝已经锈蚀了,连接处那里满是锈迹,只有两根钢丝是新的。”
10月29日晚,事发地龙光桥街道办发布情况通报。
然而,刘先生对通报内容仍有诸多疑问: “我有好多地方想不通,既然已经查出以前是入户输电线路电杆,上面有标识标号那么清楚。我就想知道责任方归属,不明白权属争议的点是什么,到底是什么争议?”
他认为这根水泥杆废弃时,应妥善回收处理,不应留下安全隐患,希望对废弃电线杆全面清理。“如果都这样含糊其辞,该担责的没担责,那这种悲剧可能还会再现”,刘先生说。
对于这些疑问,10月30日上午,益阳市赫山区龙光桥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此事多部门在持续联合处理,对水泥杆的归属方等问题也在持续调查,“不会这么不了了之”,上述通报只是初步进展,“这不是最终的调查结果,以后有什么进展都会通报”,后续也会持续与家属沟通进展。
赫山区委政法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中国新闻周刊,此事由于年代久远,权属问题存在争议,还需时间厘清权责,如有消息将通报相关情况。
明责任、要结果
一条无辜的小生命就此消逝,而家属等的无非是“为什么”“谁负责”,这需要一个明明确确的结果。
杆上刻有标号,确定归属单位按理说并非难事。然而,这根水泥杆在夺走一个鲜活生命后,竟然成了“无主之物”。责任主体也至今没有现身,好像无人需要对可怜的女童负责。
水泥杆归属成谜的荒诞,暴露的何止是一根水泥杆的管理失序,更是公共安全治理中难以容忍的责任空转。“正在调查”的辞令在40多天的时间跨度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似乎成了应对舆论的挡箭牌,而非真正解决问题的承诺。这不免让人生疑:当地相关部门是真的查不到,还是根本不想查?到底是谁在拖延?又暴露了多少管理问题?
废弃的电线杆,是近三十年前的遗留问题。但废弃的电线杆屹立于街头,隐藏着风险,这是一个城市管理问题,而不是历史遗留问题。在人流熙攘的市区里,市民的头上,还悬着多少根这样隐藏着危险的废弃电线杆?
电线杆废弃后归谁管?本应有怎样的标注和处理流程?电线杆作为公共资产,被市民擅自挪用后,是否应该以上门提醒、没收程序进行处理?近三十年来,每一次电力系统排查,是否有注意到这根废弃的电线杆并上报?是否有做过安全评估?这些问题,也都不能打包给“历史”,需要给市民交待。
当水泥杆成为“无主之物”,实质是公共安全责任的“集体卸载”。根据民法典第1253条,建筑物、构筑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涉事水泥杆的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都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涉事水泥杆的长期遗留与归属不明,恰恰说明这是日常监管的真空。
5岁女童被水泥杆夺去生命,是本该避免的悲剧。排查安全隐患不能总慢半拍,必须完善事前防范机制,明确落实责任主体,才能避免下一个悲剧的发生。从水泥杆设立到报废应当实施全程追溯,打破部门壁垒,明确产权单位与地方政府的责任边界,对废弃设施实行“谁建设谁回收”的强制规则。当地理应查明事实,依法确定责任主体,给受害者家属一个交代。不让法律责任模糊不清,是对逝去生命起码的告慰。
水泥杆不是“无主之物”,生命不能等在责任空白区。40多天查不清一根水泥杆的归属,测试的不仅是行政效率,更是对生命的态度。面对生命逝去,未能表现出应有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哪怕已经酿成悲剧了,却依旧不够重视。“生命至上”不是口号,莫让下一个悲剧,成为检验治理成色的残酷考题。
来源:央视网综合中国新闻周刊、九派新闻、红星评论、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