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崛起是一次次运气堆积的,失败是运气将他推到的高度太高,高到他的实力严重跟不上,运气也抵挡不住所在高度面对的挑战,最后的狠狠的摔下去,跌的是粉身碎骨。
李自成在推翻明朝以后,因为出身布衣,一度被誉为是下一个明太祖朱元璋,其实纵观他的一生,除了运气方面,他差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汉太祖刘邦这种以布衣而崛起的开国皇帝太远。
在乱世之中,朱元璋和刘邦虽然也有借力之举,但大体是靠自己真刀真枪的厮杀出来的,是经历过真正的战争,并且拥有建立完善政权的能力,也可以安抚人心,笼络各方势力。
李自成则是纯粹站在风口上飞起来的,正常情况下,以他的能力是崛起不了的,他能崛起的最大原因是当时处于明末乱世,局势糟糕,明军的主力在应对关外的后金(大清),始终无法对内全力用兵,即使如此也是将李自成打的狼狈至极,甚至是只剩下十几人躲进大山。
同时不只是关外与李自成“遥遥呼应”,使其始终可以喘一口气,明朝的崇祯帝也是给予了李自成的神助攻,面对财政不足的巨大负担,平庸的崇祯帝并没有什么好方法,只能是通过臭名昭著的明末三饷来补充财政,使得百姓被剥削的都要活不下去了,纷纷是揭竿而起,这使得李自成拥有源源不断的兵源,两相结合之下,李自成自然是崛起。
李自成没有经历真正的厮杀便是快速崛起不说,还因为崛起的太快,根本没有时间建立自己的根基之地,他自崇祯十二年(1639年)开始再度崛起,一直流动作战,到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占领襄阳一带开始,才算是真正的经营一地,再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并且在同年三月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这么短的时间,他根本做不到深入经营一地,以此作为自己的根基之地,如同无根浮萍一般,看似飞的很高,但是遇到一股风便会被吹回原形。
到了北京以后,李自成的运气似乎消耗殆尽,真正考验他的时候到了,他却是开始昏招频出,在硬实力方面,他并没有意识到推翻明朝,就要成为新的天下之主,要应对关外的威胁,而是有些认为与关外大清无冤无仇,所以不需要太过在意的心理,并没有将大顺军队主力调往北京不说,还派其南下攻城略地。
对于关键的山海关,又只派降将唐通的几千人去接管,没派嫡系部队,军队数量也少,使得之后吴三桂说反就反了。
在软实力方面,他并没有安抚人心,反而对前明的官绅阶级采取敌视态度,没有哪怕是形式上重用前明官僚,反而是主要重用没有步入过仕途的前明举人等等,又采取大规模的追赃助饷,将身为精英阶层的官绅逼到对立面。
吴三桂之所以降了又反,有个关键原因就是李自成的追赃助饷政策,让他认为对方保证不了自己利益,也保证不了自己家人的安全,回到北京是与父亲吴襄一起死,还不如不回去,起码可以保全自己,所以干脆反了去降清。
李自成的新对手,南方明朝的延续之南明小朝廷还好说,以前明朝拥有中央朝廷的权威时,因为内部的腐朽不堪和崇祯帝的昏庸,李自成实力再不济,也可以周旋一二,而南明失去中央朝廷的权威不说,还继承了明末的一堆臭毛病,所以也不足为惧。
但是北方的关外大清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当时已经历经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两代人经营,政权建立的是相当完善,军队战斗力也正是鼎盛之时,虽然皇太极于1643年8月猝死,但并没有使得大清分裂,反而是经过短暂的权力交锋以后,各方达成平衡,以年幼的顺治帝继位,摄政王多尔衮实际当家,并且还一致对外,想要入关获取更大的利益,使得内部的矛盾被压住。
清朝之后也是因为入关迅速扩张,利益的蛋糕一直做大,更是进一步掩盖了内部的矛盾,等到蛋糕做大到一定程度,遇到了瓶颈,并且因为摄政王多尔衮的激进政策,掀起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抗,使得蛋糕有所缩水,内部矛盾再次激化以后,多尔衮又恰到好处的突然死去,使得内部矛盾再次被压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自成的运气应该是转移到了清朝一方。
只有对付腐朽政权之明朝经验的李自成,根本就没有对付新兴政权之大清的经验,自身能力又严重不足,难以当得起天下之主,最终自然是山海关大败以后,便是草草退出北京,并且因为是无根浮萍,又得罪了精英阶层,使得地方的官绅也是不配合他,开始一泻千里,在一年以后更是憋屈的被农民误杀而死,戏剧化的落幕。
似乎他的一生,就是为了成全清朝一般,前半生的运气用来推翻明朝,使得清朝可以轻易入关,后半生的不幸和草草落幕,也是为了成全清朝,使得清朝入关以后,迅速席卷北方,认为关内势力不过如此,最终野心扩大,直接南下,再度席卷南方,成为笑到最后者。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