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如果造反能成功吗?只从功利角度倒推历史很荒谬|文史宴
创始人
2025-11-08 05:00:18

因为微信推荐机制的更改

如果您喜欢敝号

请进入敝号页面点亮“星标”

文/周禄丰

很多朋友对历史的看法还是受到“唯力是视”、“成王败寇”等庸俗劣质思维的影响,对名分力量、宗教追求的认知不够,像看待曾国藩没造反这个问题,一般就会认为原因只能是无法成功而不能是别的。其实,宗教追求高于现世追求,在各文明中都是存在的,中国文明这方面虽然相对薄弱,但曾国藩作为“圣贤”,其思路与一般人不同,宗教虔信在他考量问题时占到很大比重。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太平军翻盘专题:

满清根本没有收拾曾国藩的能力

近人常持有一种奇怪的观念,讨论前人在重大关头的决策时,常否定他们特有的价值观和伦理约束,将一切决策都付诸马基雅维利式的功利考量,将历史人物的所有抉择,认定为从功利角度理性博弈的结果。

对于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不肯造反一事,既然不相信儒家的“纲常”能够约束曾国藩,就只能先预设了曾国藩无实力造反的立场,再设法去凑论据。

一种说法是,清朝已为预防曾国藩造反做好了军事布置,曾国藩一旦反清,必遭清朝雄壮之兵力淹没。

据此说法,清廷军事布局颇为妥当,扬州、镇江,有忠于大清的富明阿、冯子材两路人马牵制金陵,安徽、湖北交界有僧格林沁钳住湘军。在曾国藩身后,还有官文所率号称二十万的湖北清军把守武昌。这被认定为曾国藩不敢犯上作乱的原因。

考之史实,富明阿原本是扬州都兴阿部将,都兴阿赴陕甘后,令富明阿以江宁将军身份坐镇扬州。冯子材原是江南大营张国梁旧部,江南大营崩溃后率残兵困守镇江。

都兴阿在扬州时,坐拥两万兵马,被李秀成部下偏师陈坤书所部打得魂飞魄散,富明阿能力远不及都兴阿,扬州兵马又多随都兴阿远征陕甘,他那一万溃兵,挡得住湘军十几万虎狼之师?冯子材军事能力较强,但江南大营兵强马壮时尚且被太平军打得灰飞烟灭,他那点人马怎么能抵挡击败了太平军的湘军呢?

僧格林沁素称骁将,但他的兵马,先大败于太平天国北伐军之手,后来又在八里桥遭英法联军歼灭,重建之后南下作战,又被太平军、捻军几度重创,战斗力非常有限。

僧格林沁麾下最强的兵团是陈国瑞的红孩儿,红孩儿与淮军刘铭传火并,一个上午就被刘铭传零伤亡歼灭,须知湘军鲍超部在尹隆河一战,表现出的战斗力远胜刘铭传。陈玉成尚且不挡鲍超之一击,富明阿、僧格林沁又算得上什么?何况僧军正被捻军牵制,根本顾不上镇压湘军,僧格林沁不久后就要被十几岁的捻童张皮绠割去脑袋。

清廷的王牌僧格林沁根本不堪一击

如果说僧格林沁、冯子材还算有几分军事才能,武昌的官文纯粹就是废材,胡林翼尚在之时,官文比照湘军规模扩军,但从不出队打仗,遇到太平军进攻就只得求湘军救命,他在湖北的军队,最多可算流民,哪里算得上军人?湖北清军号称二十万,除去吃空饷的,实数最多五六万,其中一半还是胡林翼留下来的人马。

如果僧格林沁这帮清军将领有能力消灭曾国藩,他们自己就把天京拿下来,把李秀成抓住了,何苦以东南半壁交付曾国藩,养出湘军这个心腹大患来?他们就是因为打不过太平军、捻军,才让湘军坐大,又哪儿来消灭湘军的本事?他们战斗力不但不如湘军、太平军、捻军,连太平军裹挟的杂牌天地会武装都不如。

富明阿兵不满万,冯子材有兵一万,僧格林沁有兵二万六千,加上官文,各部兵力累计最多十万,怎么能消灭三十多万湘军呢?江南太平军残部还有数十万之多,湘军无需对他们动手,只要收缩战线,让开通道,几十万太平军就能把这些清兵消灭。

如果湘军举旗反清,清王朝要面临的可不只有湘军。若无湘军镇压,江南太平军残部数十万就能纵横江淮,淮北十万捻军更是所向披靡,其他如广东、贵州、云南、四川、西北,到处都是反清武装,基本靠分兵救援的湘军撑住场面。

远非起义中心的贵州,苗民军队一次就击败了湘军席宝田所部一万人,湘军屡次增兵才平定贵州。如果湘军反清,清王朝在贵州的武力瞬间清空,必须同时对付湘军、苗军、“大明国”。己方力量全部丧失,敌人凭空翻了一倍,难道大清还能撒豆成兵不成?

清廷手握三十万湘军,才能勉强与各地上百万起义军对峙,湘军造反后,此消彼长,清军少了三十万劲旅,反清一方多出数十万精兵。靠僧格林沁这帮废材,同时镇压三十万湘军和上百万义军,这是何等艰巨的任务。

不敢想象,安史之乱时郭子仪、李光弼全部叛变,唐军还能成功平叛。正如无法想象几十万湘军叛乱后,清朝还能维持统治。

连湘军都反清自立,朝廷平叛的主力反叛,这会给清王朝的“威信”极大的打击,各地还在坚持打仗的清朝军队顷刻之间就会陷入绝望、猜忌之中,到时就是抽心一烂,崩溃决裂了。

曾国藩若有二心,甚至都无须自己和清军交战,他只需要把围攻天京的曾国荃撤走,把安徽的李续宜、唐训方撤走,太平军和捻军就能扫灭所有清军。

第二种说法,是曾国藩真正的嫡系只有十二万,其他湘军未必完全听从他的指挥,清王朝已设法分化出了李鸿章、左宗棠两个派系,足以构成对曾国藩的牵制,淮军装备了大量西洋枪炮,举手之间就能消灭湘军。

这种讨论,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即如果曾国藩没有对朝廷的忠诚,他真的想做皇帝,他不可能等到打下天京才开始布局。作为一个老谋深算,走一步看三步的政治家,他若有取而代之的念头,最迟在安庆会战击败陈玉成,证明了湘军的战斗力后,就会开始布局。

清代很多野史中,劝曾国藩做皇帝的人,甚至还包括了安庆会战时就病故的胡林翼。湘军还未下江南,上海的术士就在传言,曾国藩将在江南做皇帝。足见在民间传闻里,安庆会战之后,曾国藩就有当皇帝的资本了。民间尚且如此认为,曾国藩真有野心,肯定在安庆会战时就开始布置一切。

然而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崛起,恰恰是在安庆会战之后,曾国藩为了减轻朝廷对他的猜忌,分散自己的权势,刻意扶持出来的——李、左两军的崛起,恰能证明曾国藩从未谋划过造反。

如果曾国藩有不臣之心,他就不会给李鸿章组建淮军的机会,也不会将左宗棠推上浙江巡抚的宝座。如是又何来左、李二军牵制曾国藩之说呢?

就事实而言,并非清廷为牵制曾国藩,分化出左、李两派,而是曾国藩为表忠心,主动制造了左、李二派。他要是有心皇位,不但不会扶植出左宗棠、李鸿章,更不会打下天京,他会“玩敌养寇”,留着太平军去替他消灭江南清军,自己调头先拿下上游全部省份,在南方造成太平天国、曾国藩、清朝三股势力并存的局面。

李秀成曾说,因为清廷的规矩是不肯赦免广西人,所以很多广西将领虽已萌生投降之心,也不得不战斗到底。一旦清廷肯宽纵两广之人,就会有大面积的投降出现。曾国藩若要当皇帝,完全可以不受此约束,他一旦大赦两广之人,旬日之间,麾下精兵何止增加十万?

即使曾国藩笨到等打下天京,李鸿章和左宗棠已经崛起,再考虑做皇帝,也绝无可能出现曾国藩反清,而李鸿章、左宗棠消灭曾国藩的局面。

曾、左、李三人中,曾国藩是笃信儒家价值观的理学家,儒家的纲常伦理对他影响极深,李鸿章是拼命做官的功利之士,左宗棠是不拘一格的豪杰。如果儒家纲常名教连曾国藩都束缚不住了,左宗棠、李鸿章又怎会愚忠于清朝呢?

正如新莽末年,刘秀举旗起义,南阳群雄说,连谨小慎微的刘文叔都起兵了,我们还怕什么呢?于是也纷纷举旗。同理,连曾国藩这样的道学先生都举兵了,李鸿章、左宗棠还忍得住吗?

世传咸丰驾崩前留有遗言,克服金陵者可封王,但清朝终究赖掉了曾国藩的王爵,而且一直在打压曾国藩。那左宗棠、李鸿章看来,我们费尽心力替清廷镇压了曾国藩,能封王吗?能不被打压吗?

功到雄奇即罪名,有了曾国藩造反的前例,左宗棠、李鸿章这些手握雄兵的湘淮军首领,还能得到信任吗?

曾国藩的湘军兵随将有,会协同他造反,左宗棠、李鸿章的军队又何尝不是兵随将有呢?假使曾国藩造反了,朝廷还能信任左、李吗?

灭了曾国藩,他们恐怕也只能解甲归田,回家战战兢兢度过余生。既然如此,当曾国藩举起大旗,他们有什么理由不跟随呢?从龙开国的功臣,所得收益,远远高于镇压曾国藩,毕竟像朱元璋那样的皇帝只是少数。

就算纯看利益而不论道德,从左、李的利益来看,为清廷镇压曾国藩,相当于要同时对付曾系湘军,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军余部(曾国藩反清自然会招抚、释放李秀成),张宗禹、任化邦率领的捻军,击毙多隆阿的西北叛军等一干反清力量,兵败身死的可能性极大,而战胜的最好结果,亦不过是回家做个富家翁。

他们有何理由镇压曾国藩?

李鸿章的淮军最高峰有七万人,但其骨干八千,超过一半是曾国藩的嫡系湘军改编,他的亲卫营即是曾国藩的亲卫营。其他淮上健儿,也近半是曾国藩招募的安徽籍湘军。

李鸿章麾下最能打仗的程学启部,是安庆投降的太平军。他扩军时招降纳叛,大量士卒是投降的太平军、捻军,以及江南一带为匪的枪船势力。这些兵马对清廷本无忠诚,程学启部更是反清多年的义军。

除了刘铭传等少数嫡系,大多数淮军要么是曾国藩的故旧,要么是被湘军打怕了的降军,见威信最高,军力最强的曾国藩反清,他们会不会蠢蠢欲动?李鸿章还能号令他们打湘军吗?

湘军的派系林立,根本就不是曾国藩不敢反清的理由。只有国家承平日久,中央集权非常稳固时,朝廷正规军才不会派系林立。无论敢冒着诛九族的风险举兵的义军,还是从北方草原崛起的游牧军队,向来就是派系林立,刘邦集团、李世民集团、李自成集团都是多股军队联盟博弈的结果,开国金军、蒙军、清军更是内部矛盾重重。

从龙之兵,一边与敌交战,一边不断分化组合才是常态,派系林立的湘军能勉强黏合在一起消灭太平军,就未必不能消灭清军。

因为晚清留下的史料极为丰富,所以后人常能看到湘淮集团内部的各种冲突,以为湘淮军内部矛盾极深。实际上,湘淮军是志同道合的同乡、同窗、同门、血亲聚合在一起,上下级将领之间存在严重的人身依附,士兵也是出自营官自招,湘淮军内部的关系,远比历史上很多打天下的军队密切。

湘军内部的分分合合,与历史上刘邦与韩信,李建成与李世民,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乃至李自成与罗汝才,多尔衮与豪格相比,算得上什么?

退一万步讲,即使通过各种计算,得出曾国藩手中的力量还不占据绝对优势,这也不是他不敢反清的原因。历史上哪有完全占据绝对优势才敢举兵的豪杰呢?如果拥有了百分百的优势,就不再是起兵而是接管。曾国藩的力量再弱,能比刚起兵时的刘邦、朱元璋弱吗?洪秀全在金田举义时只有几千人。

慈禧的权谋也根本没用

因此,曾国藩没有黄袍加身,实在是他没有这个想法,而不是实力不足,更不是“太后圣明”,以高超的手腕稳住了湘军。清廷针对清军所作的军事布置,如富明阿、冯子材、官文、僧格林沁,只不过是事到临头总得做点什么,求个尽心罢了。

清廷最多抱有危机来临,就算毫无希望也不能什么都不做的心态。这些布置聊胜于无,真正决定国运的不过就是当事人曾国藩的抉择罢了。因为湘军最终裁撤,曾国藩做了大清忠臣,就倒放电影,认为这些布置多有效,是不可取的。

值得指出的是,后人颇有慈禧太后政治手腕高超,分化平衡的手段得力,削弱、打击湘军集团,最后成功解决湘军,未酿成大乱的说法。这是典型的“贪天之功为己有”。

古来手握重兵的将领,完全不受礼教约束,成了曹操、司马懿、隋文帝乃至安禄山的只是少数,这几位皆是数百年一出的枭雄,乃是罕见的特例。历史上更多实力雄厚的大臣,最终做了诸葛亮、郭子仪甚至岳飞。

慈禧太后那些对湘军挟制、打击乃至侮辱的手段,并无实际用处。曾国藩无自立谋逆之心,这些手段就毫无意义,只能徒做小人,寒了忠臣之心,离间了君臣之义。曾国藩真欲做安禄山,这些小伎俩又如何抵挡数十万雄兵?止增笑耳!

以权谋驭下,只有臣子遵守游戏规则才有效果,如果权臣决定把这天给捅破,把旧有的规矩全部打烂,到“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时候,就只看谁掌控的兵力更多,权术几无用武之地。

天子的权威,来自道统、宗法,天子的力量,来自士林、军队,从来与阴谋诡计无关。大清朝那些老谋深算的钦差,遇到了不讲理的农民杨秀清,擅权术的慈禧太后,对上用枪炮说话的八国联军,是何种下场?

慈禧的“权谋”对曾国藩而言也只是过家家

如果把湘淮军的忠诚,看作是慈禧太后的丰功伟绩,那安抚不了七国的汉景帝,弹压不住三藩的康熙帝,乃至逼反戾太子的汉武帝,不能预防侯君集谋反的唐太宗,无法和平解决世侯李璮的元世祖,统统都比不上慈禧,或许只有杀害名将岳飞的赵构稍胜她一筹。

如果把曾国藩未能举旗自立的因素,不归结于礼教的束缚,道德的自律,而归结于清廷权谋算计的结果。顺着这个思路,我们还可以编出类似诸葛亮未能篡位,是因为刘禅是权谋大师,算尽了诸葛亮的一切布置,吃定了这位托孤老臣的阴谋论。甚至还可以编出曹操未能称帝是因为汉献帝早有妥当的布置,而曹丕最终开创新朝,是因为曹丕比他父亲和汉献帝更高明。如此论事,岂不缪哉!

曾国藩不造反是因为宗教虔信

曾国藩本人是追求“天理”的理学夫子,几十年的修身养性皆以“三纲”为本,“忠君”的思想已经深入骨髓,他怎会生出谋逆之心。他当初号召湖湘士人组建湘军,是以保卫“名教”为号召,他又如何能违抗“名教”对他的约束?

曾国藩毕生以“诚”为安身立命之本,倘若打下天京后黄袍加身,他就变成了不“诚”的骗子,背叛了读书立德的本心,将一生的学问和事功否定了。

在后人眼中,曾国藩征战半生,却未能登上权力巅峰,“愚忠”于腐朽的清朝,非常不值。但曾国藩这样的儒生,他的人生价值却另有归止。

传统政治家有豪杰和儒士之别,豪杰的尽头是皇帝,如刘邦,儒士的尽头是圣贤,如朱熹。曾国藩选择的是圣贤之路,在这条路上,追求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是通过“立功、立德、立言”而进入人生之不朽。

在世俗的层面,圣贤亦是君王的臣子,而在“天理”的层面,龙袍又怎比得上春秋大义?圣贤不必追求至高权力,为天地立心,为万世立法的圣贤,在“穷理尽性”的道路上,世俗权力不过是梦幻泡影。

虔诚的儒教信仰才是曾国藩不造反的主因

最能理解曾国藩的,反而是与他交恶半生的左宗棠。

曾国藩初战靖港,在铜官兵败跳水,幸得幕僚章寿麟救援,才保住了性命,有了后半生的功业。其他湘军故人都因曾国藩的提携一路升迁,他却终生未提拔救命恩人章寿麟。为此郁郁半生的章寿麟,晚年作《铜官感旧图》,图写他救曾国藩性命的场景,遍寻湘军故人题词留念。

曾国藩不肯提拔章寿麟,因为章寿麟既无济世之能,也无赫赫之功。湘军元老们晚年也不禁抱怨曾国藩过于死板,他们认为章寿麟有大恩于主帅,有大功于天下,“救一人而救天下”。

左宗棠却题词说,我不认为章寿麟于曾国藩于天下有多大的功劳。如果曾国藩不幸死于靖港,湘中豪杰将会持续战斗,不能说曾国藩死了,天下就完蛋了,历史的发展不能推于曾国藩一人,所以章寿麟谈不上救一人而救天下。

至于曾国藩个人的生死荣辱,左宗棠分析说,曾国藩是个理学夫子,他从未追求过要做到这么大的官,掌握这么多军队,也从未追求过要建立这么大的功业。他毕生的追求是认识理,实践理,捍卫理,当他觉得自己捍卫的“名教”受到了威胁,他就不惜生命去战斗,当曾国藩走上战场的那一刻,他的人生就已经圆满了。就算不幸死于靖港,他的理想已经实现,他的人格已经圆满,他的人生已经无憾,那章寿麟又于曾国藩何加呢?

泰山巍巍,权势虚名于斯人无粘无着,清白高洁方是儒者一生追求。

先秦儒家讲究“乱邦莫入”,鼓吹“汤武革命”,并不要求愚忠。宋明以来,道学家多讲“忠臣不事二主”,显得比孔孟时代的儒生要“愚忠”。但他们也讲王朝兴衰、天命流转的道理,我效忠于皇帝,与这个皇帝是否还有合法性,这个王朝是否行将就木没有联系。因此,曾国藩“愚忠”于清朝,不代表他看不到清朝气数将尽。

实际上,曾国藩自己要做忠臣,但他并不打算干预他的学生、子弟在几十年后的选择。

曾国藩在金陵刊印了王夫之的文集,《船山全集》里有很多在朝廷看来大逆不道的言论,曾国藩并未修改其原文,只是欲盖弥彰地打上了空格。他在安庆刻印李秀成的回忆录,里边更有很多“逆贼”的行状和思想。他后来派遣学生去美国留学,也多选幼童,而不提前教他们学完四书五经。

他似乎只想把一切的知识呈现给下一代,至于大事临头如何抉择,你们可以根据形势自己的本心决定。他自己入仕了清朝,就只能毕生忠于清朝,后人不是清朝的官,也就无所谓忠诚。他在自己尽心力保护大清的同时,并不打算逆转形势,干预未来。

曾广珊说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 “不敢”,后人常以为“不敢”是因为为曾国藩忌惮清朝实力。其实“不敢”,可以是“不敢”违反“纲常名教”,也可以是“不敢”面对未知的恐惧。退一万步说,如果不认为曾国藩安分守己是因为伦理道德的约束,更适合的理解是他不敢面对未知的将来。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湘军所造杀孽甚多,曾国藩自我的内心安慰是,“吾辈不幸生于乱世,又不幸而带兵,日以杀人为事,可为寒心”“吾家兄弟带兵,以杀人为业,择术已自不慎……庶几于杀人之中寓止暴之意”。

曾国藩一直认为自己带兵杀人,是以杀止乱,如今战乱几近平复,如果他为了当皇帝再扩大延长战争,又怎么面对自己的内心?如何确保心中的“至诚”?“英雄一朝拔剑起,又是苍生十年劫”,曾国藩已不敢再面对延绵的战争。

曾国藩身逢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的文明礼教面对工业文明,已露出溃败之象,前方的路在何处,他自己也不知道。手无金针,如何度得世人?

如果曾国藩只是个总督、巡抚,他没有为天下指明方向的责任,他在地方上做的每一件好事,减赋也好,办工厂也好,都是政绩,都为国家的前进提供了增量。而如果他天下之权在握,他的责任,就不是办几个工厂,造几台机器,而是要为这个天下指出一条前进的路来。他看不清来路,就不敢去接过这个天下。

正如胡林翼去世前说,西人来华,此事非我能知。

裴士锋在《天国之秋》里分析曾国藩的心态说,曾国藩“知道勤于政事的皇帝终日活在戒慎恐惧之中,整个国家的重担全压在他身上。从即位至死他的一生全在上天明察秋毫的目光注视下”,权力在握的曾国藩,尽管“那种重任还比不上皇帝肩负的责任之重,那段日子是他有生以来最苦的日子”。

这是极为精当的分析,古来立业做皇帝的人,都有那种不管不顾的“混不吝”的作风,像曾国藩这种谨小慎微,苦心孤诣的人,在看不清来路时,是不敢承担皇帝的责任的。

实际上,曾国藩已经隐隐摸到了面对这个乱世最重要的一个工具,“科学”,以“科学”的精神,逐步从实践中探索,是国家前进的一条道路。可惜他已经年老体衰,精力消退,也无壮年时的大志,很难扛起天下之任了。

现代人常说,人们不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有时候只需要勇敢走出一步,困境就会解脱,前方的迷雾就会退散,人们就是不敢踏出那一步。其实,人们不敢走出的,不一定是因为现在所处是“舒适区”,而是因为前方是“未知区”。

站在现在的区域,一切皆是熟悉的,是习以为常与生俱来的,而远方却充满了各种不确定。人类既对未知好奇,又对未知感到恐惧,死生之间有大恐怖,是因为死亡是未知的,反过来说,未知和死亡一样可怕。

精力消退的曾国藩,已无勇气面对未知,清朝的一切都是他习以为常的,他无法面对没有了清朝的世界。

他只能给自己的门生故旧一副对联: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本文节选自周禄丰《平天下:曾国藩的暮年雄心》,已获出版社授权独家首发。该书是作者畅销书《战安庆:曾国藩的中年突围》的续集,主要讲述太平天国平定之后,曾国藩在晚清近代化进程中的作为,非常值得入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一个女人,如果断联后这样对你,... 断联像一面镜子,照得出人心深处的在意。很多人以为断联就是 “彻底结束”,可对真心爱过的人来说,断联只...
朗诵 | 如果相逢,请别错过 晨读美文 文 | 云璃 · 主播 | 吉米· 摄影 | 杨妞· 编辑 | 晨读美文 有的相逢,都是命...
美联储理事米兰:稳定币可能会大... 美联储理事米兰:稳定币可能会大幅压低R利率(即中性利率)。如果R下降,政策利率也应该下降。当获取美元...
曾国藩如果造反能成功吗?只从功... 因为微信推荐机制的更改 如果您喜欢敝号 请进入敝号页面点亮“星标” 文/周禄丰 很多朋友对历史的看法...
有奖互动丨如果人生能重来,你会... 余欢水的每一个选择,都藏着我们的影子。 工作上,他是唯唯诺诺的“受气包”; 家庭里,他是无法挺直腰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