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镜头前微笑合影。全球目光聚焦下,一份被称为“美日黄金时代”开端的贸易与投资协议正式签署。这对高市早苗来说,是她的“外交首秀”,她带着昂扬的姿态签下这份协议。
然而,当她落笔的那一瞬间,看到协议中那些让人心跳加速的数字时,或许才真正理解了前任石破茂在辞职时的“开心笑容”。那并非因为失落,而是一种如释重负、躲过巨大危机的轻松。高市早苗接手的,远非开启黄金时代的钥匙,而是一张由石破茂坚决拒绝的“烫手山芋”。
协议的核心在于,日本承诺对美国进行一笔高达5500亿美元的投资。这些资金将流向美方精心挑选的21个战略项目,涵盖能源、人工智能、关键矿产等前沿领域。乍一看,这似乎是日本企业参与美国产业复兴、共享科技红利的绝佳机会。但细节之中,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魔鬼”。
协议明确规定,所有投资项目的审批权和最终决策权归属于由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领导的投资委员会。而日本的角色,仅仅是“资金提供者”。日本的三菱、东芝、软银、松下等企业,尽管投入了真金白银,却几乎没有参与决策的空间,更别说拥有否决权。可以说,这5500亿美元与其称为投资,倒不如说是“定向拨款”。
其中,三菱和东芝将向美国的SMR模块化反应堆项目投入1000亿美元;软银和松下需要为美国的AI和能源项目提供15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更令人震惊的是,价值超过2000亿美元的能源基础设施投资,直接进入了美国西屋电气和通用电气的口袋,而日本的日立只能作为一个跟投方,参与其中。这意味着,日本顶尖的企业将动用自身的资金和技术,在美国的指挥下,助力美国的产业升级和能源转型。
日本不仅要开放自己的稀土资源,还得眼睁睁看着本国的资本,成为美国竞争对手的“养分”。更严重的是,这一切,日本方面完全无权干预。这不仅是简单的商业合作,而是经济主权的结构性让渡。更深层次来看,这笔本应用于提振日本国内经济的巨款,如今却全数流向了美国。
根据统计,日本国债占GDP的比例已经超过260%,日元汇率徘徊在30年来的最低点,经济规模较巅峰时期缩水了近两成。曾经的优势产业,如半导体、造船等,早已被中国和韩国超越,亟需资金进行研发与产业升级。而这5500亿美元,本应成为日本自救的“救命钱”,却成了为美国“输血”的贡金。
野村研究所的预测冷酷而精准:这份协议将导致日本的GDP年均下降0.55%。那么,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日本到底换来了什么呢?协议中的贸易条款揭示了更加残酷的现实。
美方承诺将部分日本商品的关税降至15%,听起来似乎是个让步,但对比之前2.5%的关税水平,这个数字并不具有太大诚意。而在钢铁、铝等核心工业产品上,美方依然维持着高达50%的惩罚性关税,继续扼住日本制造业的咽喉。协议最巧妙的设计在于,关税减免与投资的完成度直接挂钩。如果日本未能按照美方的节奏和要求完成指定投资,原本减免的高关税随时可能恢复。形成了一个“投资-威胁-再投资”的恶性循环,令日本始终无法自拔。
与此同时,作为交换,美国汽车产品将获得“零关税、零标准”进入日本市场的特权。这对日本本就陷入电动化转型困境的汽车产业无疑是雪上加霜。而日本还承诺,额外采购8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并将美国大米的进口配额增加75%。有专家测算,每增加10万吨美国大米,日本农民每亩地的收入将减少3万日元。此外,协议还规定,在美方收回投资本金之前,利润由美日五五分成。听起来似乎公平,但一旦本金收回,美方将独占90%的利润,日方仅得10%。
经济学家估算,考虑到美国的通货膨胀,日方至少需要12年才能收回5500亿美元的投资本金。这意味着,在漫长的12年里,日本将与美国分享利润,12年之后,则只能在美国的盛宴中捡拾剩余的残羹冷炙。
这一切并非空穴来风。2024年,韩国为了换取美国半导体技术的支持,被迫向美国半导体产业投资300亿美元,结果是资金投入了,却没有换来任何主导权,等于泼出去的水。德国为了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转而高价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价格是原来的两倍,直接导致大量中小企业因电价飙升而倒闭。
这些教训,石破茂看得非常清楚。他深知,一旦签字,日本将失去在关税谈判中的主导权,国家资本会被美国牢牢控制,关键产业的自主性更是无从谈起。他不想成为那个在历史上留下“出卖国家利益”骂名的人。因此,即便面对党内巨大的压力,石破茂依然选择了拒绝签字,并最终以辞职的方式,保住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而高市早苗,她的上任本身就被认为是各方妥协的产物,肩负着“必须签约”的任务清单。为了稳住自己的位置,她向特朗普赠送了安倍晋三曾用过的高尔夫球杆,登上美军航母承诺将防卫预算提升至GDP的2%,甚至在签约仪式上表示考虑提名特朗普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她竭力表现出最大的诚意,力求为日本争取一个稳定的开局。
然而,当协议签署后,东京街头爆发了抗议,内阁支持率在10月下旬跌破30%。此时高市早苗或许才真正领悟到石破茂那抹笑容背后的深意——那是一种深刻的洞察与智慧,在明白全局后,选择不与虎谋皮的决断。
石破茂离开了政坛,他依然能在各种经济论坛上,继续呼吁重建产业自主性,批评历史篡改,过得潇洒自在。而高市早苗,却将自己的名字永远与这份协议捆绑在一起,或许在未来,这份协议会被后人称作“新广场协议”。40年前的《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而今天的协议则直接调度了日本的资金、企业与市场,方式更加直接和赤裸。
这标志着美日关系的转型,从过去的“安全换基地”模式,彻底转向了“资本换稳定”模式。日本正一步步从美国的盟友,沦为“资本依附者”。当高市早苗签下这份协议的那一刻,她为日本带来的,也许并非所谓的“黄金时代”,而是一个需要用未来几十年经济自主权来偿还的沉重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