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畅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心心念念的电影终于上映,翻遍几百人的微信通讯录,却找不到一个可以立刻喊出来的人。
约一次的成本太高——要协调时间、要预热话题……一场本该放松的娱乐,仿佛变成了一场小型的社交述职。
渴望陪伴,却又疲于深度社交。
于是,一种名为搭子的社交模式悄然兴起。它不要求个体全方位参与对方的人生,只精准地满足特定场景下的陪伴需求:饭搭子、咖啡搭子、运动搭子、旅行搭子……这种关系看似松散临时,却可能正是当代年轻人在社交过程中,为自己找到的“缓冲垫”和“治愈术”。
搭子社交为何能成为这代人的刚需?
一、设立清晰边界:为耗竭的自我节约能量
(图源网络,侵删)
搭子社交是一种个体基于碎片化活动需求,在垂直细分领域寻找伙伴的筛选活动。年轻人为了学业、工作和机遇,不断切换城市甚至国家。周围的环境不断变化,身边的朋友来来往往。建立一段经年累月、知根知底的深度友谊,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和情感投入,在快节奏的当下变得无比昂贵。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的自我损耗理论揭示,我们的情绪和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就像一块肌肉,过度使用后会感到疲劳。每一次热闹非凡的同事聚会、每一段需要精心维持的关系,都在消耗这块肌肉的能量,导致精力耗竭。这时,我们会产生社交疲倦,会更容易感到烦躁、拖延,甚至回避社交。
而搭子社交,恰恰是为这块疲惫的肌肉提供了高效的省电模式。
//低情绪劳动
约一个饭搭子,不需要事先关心他最近的工作顺不顺利、感情生活如何。见面开场白只需要简单来一句“这家店哪个招牌菜最好吃?”,话题围绕美食展开,轻松愉快。结束后一句“吃得好爽,下次再约”,关系便自然暂停。没有包袱,无需后续,极大地节约了情绪成本。
//目标导向,节约认知资源
运动搭子的目标就是一起出汗,看展搭子的目的就是交流观感。这种极强的目标性,省去了“我们今天到底要干嘛”的决策过程,也避免了因目标不明而产生的内耗。我们的心理资源因此被最大限度地保存下来,用于享受活动本身,而非处理复杂的社交信息。
(图源网络,侵删)
因此,搭子所提供的,远不止是陪伴本身。它通过低情绪劳动和清晰的界限,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低功耗、高安全性的社交缓冲区间。在这个区间里,我们疲惫的自我得以喘息,耗竭的心理能量得以恢复,从而能更有余力地去应对生活中那些真正需要投入大量情感的深度关系。
二、无需交浅言深:片刻的共鸣即是治愈
如果说搭子社交的“缓冲垫”功能意指帮助我们防御突如其来的外部压力和节省情感和认知的能量,那么其治愈价值则体现在恰到好处地满足了我们内心的基本需求。这种治愈并非来自深刻的情感支持,而是源于一次次公平、短暂的交易。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本质与市场交易类似,人们会潜意识地衡量一段关系的收益与成本,追求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从这个视角看,搭子社交堪称一场以合作为前提无比高效且公平的“情感交易”。
//低成本
搭子社交投入成本极低。无需深度的自我披露或漫长的磨合试探,只需依据当前的场景进行简单的招募和匹配,那些未必常常被宣之于口的“小众爱好”便能轻易找到合拍的人。个体可以依据兴趣偏好与生活节奏,自主选择搭子与交往模式,从而有效规避了传统陪伴关系中可能出现的束缚感与冲突。如果在互动中感到不适,因为较低的情感连接也可以轻松退出,避免额外的争执。由此,时间成本、情绪成本与认知成本都被严格压缩。
//高回报
回报却往往直接和丰厚。短暂的互动足以满足人类对“被理解”和“被连接”的基本心理需求。哪怕只是一次共同运动、一次轻松的闲聊,也能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缓解孤独感和疏离感。相比深度关系需要长期的投入与经营,搭子社交的优势在于,它以最小的成本换来了即时的陪伴与情绪回应。这些短暂的聚合,把自我与他人编织成松散而灵活的关系网络,共同的兴趣成为连接的纽带。
(图源网络,侵删)
//公平性
搭子社交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最直观的体现便是“AA制”,不仅是金钱上的划分,更是心理上的公平——我们互不相欠,纯粹为共同的快乐买单。这种清晰的计算避免了人情债的纠缠,让关系始终保持在轻松、无负担的状态。
因此,搭子社交的治愈力,并非来自其关系的深度,而恰恰源于其有限性。它通过一场场公平的情感交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刚刚好的社交剂量。就像一份“情感代餐”,无法代替深度关系的营养,却能在我们孤独与疲惫时,提供及时、便捷的能量补充,让我们得以蓄力前行。
三、当我们满足于搭子,还留有多少空间给深度关系?
尽管搭子社交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情绪缓冲和轻量治愈,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个不容回避的担忧是:搭子社交作为契约型临时关系下的功能型互动,如果我们过度依赖甚至完全沉浸于这种低成本的浅层连接,是否会引发社交技能退化——即我们的社交世界在广度和深度上悄然缩窄,最终削弱我们建立和维持深度关系的能力?
一方面,在不同的场景中,我们往往倾向于只与“合拍”的人相处,有选择性地筛选进入的社会信息。久而久之,我们所听到和接触到的多是与自身观点契合的声音。这种同质化互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们倾听和理解不同声音的能力,而倾听恰恰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前提条件之一。
另一方面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理论认为,关系的亲密度往往取决于双方在交往中逐步披露个人信息的深度与广度。真正的深度关系,通常建立在分享不安、恐惧、缺点、真实情绪等“脆弱性信息”的基础之上。自我暴露不仅是信任的体现,更是促进亲密关系发展的必要条件。此外,研究发现自我表露的广度(即在多个主题上进行适度分享)是关系中更大程度的亲密感和良好沟通质量的关键。而搭子社交往往局限于特定话题的沟通与交流,缺乏广度。因为其临时性,也缺乏深度。
而搭子社交以其契约型、功能型的特点,交往目标明确,互动成本低。为了维持轻松和谐的氛围,参与者往往只展示自己积极、有趣的一面,有意或无意地回避负面或脆弱的自我暴露。这种对脆弱性的回避,像一堵无形的墙,虽然保护了我们免受伤害的可能,也同时将真正亲密的机会隔绝在外。
(图源网络,侵删)
然而,当我们遭遇重大人生挫折、需要深层次的理解和支持时,搭子所能提供的慰藉是极其有限的。那时我们可能会沮丧地发现,那个看似庞大的社交网络,无法给予我们足够的支撑。与此同时,我们已经很久没有为那些能陪伴我们共度难关的家人和老友,投入时间和耐心了。
因此,明智的做法是带着一份自我觉察去享受搭子社交的便利与轻松,同时主动去呵护和经营深度关系,哪怕是隔三岔五来一次简单的关心与问候。毕竟,搭子关系就像生活里的零食,能带来即时的快乐,却无法替代真正的营养。真正能滋养我们、让我们在风雨里站稳脚跟的,是那份需要用心经营的深度关系。
作者 | 刘畅
编辑 |代泽西
美编 | 伯翰
来源 | 西城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