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军队作战前,必须先解决粮草问题。这是因为战争期间的粮食消耗远高于平时,尤其是在后勤运输方面。战时粮草消耗之大,主要是由于运输成本高,且在运输过程中往往损失大量粮食。
在平时,军队驻扎分散,粮食消耗不集中,可以就地解决问题。像明朝,士兵自给自足或从附近商户购买粮食。但一旦大规模集结,粮食需求和消耗就会迅速增加。例如,明朝为了供应京畿和边关的驻军,每年需要运送400万石粮食,还专门设立了漕运总督来管理。漕府的人员和船只数量庞大,运营开销巨大,特别是在粮草集中配送时。 在非战时,地方可以满足军队的粮食需求,但战时需要将各地部队集中,地方财力和运输能力有限,因此必须依赖后方大本营的支援。以朝廷出动10万大军为例,其中3万人负责辎重运输,仅运输粮草就需要动员30万民夫。运输过程中,粮食会因损耗、牲畜死亡等原因进一步减少,最终,粮草的消耗量是平时的4倍以上。 古代的粮草分为两类:粮是供人食用的,草是供马匹食用的。战马是古代军队中至关重要的力量,特别是在中原王朝时期。战马只有保持充足的口粮才能展现其机动性。此外,粮草还包括军饷、药材、帐篷、军械等生活物资,战场上军械损耗大,伤亡情况也使得药材需求增加。 粮草运输的困难也常常导致十不存半的现象。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遇到恶劣天气,运输进程会受到很大影响,粮草也因此损失。同时,运输过程中使用的马车行动缓慢,运输速度减慢,民夫和牲畜的粮草消耗也进一步加剧。这些因素导致粮草在运输到前线后,往往不足。以明朝为例,1万士兵一年消耗70,000石米,70,000两银子,还需要360万束草和10万石豆。清朝时期,康熙帝派遣20万大军远征西北,所需的粮草量也是巨大的。为了确保粮草供应,清朝设立了专门的后勤部门和军事仓库。康熙帝亲自指挥并让地方协助,确保粮草的及时运输。 当时的运输队包括马、牛、羊、骆驼等牲畜,它们不仅是运输工具,还是口粮的来源。康熙在讨伐噶尔丹时,后勤保障的重要性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粮草不足,噶尔丹的部队最终失败。 以明末辽东战场为例,军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来运输粮草。每年所需粮草,运输队的消耗非常严重,最后运到前线的粮草数量往往远低于需求。这些情况使得后勤部门必须为粮草运输计算好消耗成本,通常需要准备更多的粮食储备才能确保供给。 综上所述,战争时期的粮草需求,因运输、天气、战损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大大超过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