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在1872年至1875年期间,决定派遣120名年龄在10至16岁之间的少年赴美国留学。这一批留学的幼童,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官方派遣留学生行动。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每年安排30名孩子,分四批共计120人远赴美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由政府派遣的留学生,他们将接受西方的文化和教育,成为西方科技与思想的受益者。
这些留学生远渡重洋,接受西方的知识和文明洗礼,他们回国后,在中国的科技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所学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广泛应用于海军、邮电、矿冶和铁路等多个领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一批才俊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未来。 其中,容闳是这一批留学生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来自广东香山县。容闳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位从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被誉为中国近代留学史的奠基人,甚至有留学生之父的美誉。在耶鲁大学求学时,容闳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派遣更多中国学生到海外学习,他曾说道:我一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教育,因此我希望后代的中国人也能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以西方的学问来灌输中国,让中国走向更强大的未来。 1854年冬天,容闳联合曾国藩等人共同上奏,提议派遣留学生赴美,获得了清政府的批准,并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近代教育家舒新城曾评价容闳的贡献,指出:没有容闳,虽然中国可能会有留学生,但肯定不会如此早,也许他们的派遣方式也会截然不同。 容闳不仅积极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留学浪潮,而且他还鼓励更多青年学子走出国门,去了解世界,汲取新知。1872年8月11日,经过清政府的批准,第一批30名留学生,包括梁郭彦、詹天佑等人,从上海出发,开始了他们的留学之旅。其中,詹天佑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留学生,他12岁就前往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的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后来成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及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第一批留美幼童于1872年8月11日从上海出发,经过长途跋涉,他们跨越太平洋,在美国的旧金山登陆,开始了他们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活。这些幼童被安置在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住在54个美国家庭中(其中34户在康涅狄格州,20户在麻萨诸塞州)。他们克服了语言障碍,迅速适应了新的环境,并在学校中表现出色,成为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优异成绩令美国人十分惊讶。据统计,到1880年,已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其中22人进入耶鲁大学,8人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人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人进入哈佛大学。 这些身穿传统长袍、拖着辫子的中国孩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留学生。他们不仅是大文学家马克·吐温的朋友,还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亲自接见。在他们中,有些人在中国近代的战争中阵亡,包括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的大副。此外,也有不少人成为了中国电报、矿业等领域的开创者,他们当中有成为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也有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甚至有李鸿章和袁世凯的幕僚。他们中还涌现出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总理。此外,宋美龄的姨父也在其中,是他将宋氏姐妹带到了美国留学。 这些留学生们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讲述这120名幼童赴美留学的详细经过,探索他们的成长历程以及为何最终只有94人回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