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人抬起手臂,庄重地敲响青铜句鑃,一曲融入《彩云追月》旋律的金石之音在十五运会开幕式现场荡开——这清越之声,来自两千多年前南越文王墓出土的珍贵乐器,一场跨越古今的科技与人文对话,就此开启。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声音
“现场听到那个声音,所有人都‘哇’了出来。”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王维一回忆专业采音那天的情景,依然难掩激动。同在录音现场的十五运会开幕式音乐总设计舒楠感动之余还怀抱着一份敬畏。
他回忆道:“当时郎昆总导演和所有录音人员都在场。句鑃是一种与编钟一样古老的南方乐器。当我用特制的锤子敲击它来辨别音高时,我是跪着操作的——作为音乐人,内心必须怀有对古礼的虔诚。”舒楠半跪在地,将每个音区仔细整理记录,随后将这套句鑃郑重请回库房封存。“我认为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声音,能采集到它,我深感感恩和荣幸。”
正是这次经历,催生了他绝妙的创意:“我跟导演组说,如今国家科技如此强盛,广东更是引领风气之先。我们何不用机器人来敲击这千年句鑃,完成一场跨越两三千年的和鸣?”这个想法让团队兴奋不已,最终在开幕式上,当灯光聚焦于三位庄重敲击的机器人,与《彩云追月》的旋律交织时,有人感叹那景象宛如机器人与千载文明的直接对话。“让机器人敲响千年文物青铜句鑃,它所发出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鸣。”
为什么选择了青铜句鑃?
据王维一介绍,1983年,南越文王墓被发现于广州象岗山,是西汉时期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寝。墓中东耳室出土了大量成套乐器和酒器,古人“事死如事生”,那是墓主预备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的精神生活。
众多乐器中,一套八件的青铜句鑃尤为特别。每件重达数十斤,最大的一件高约68厘米,铸造精良,保存完好。更珍贵的是,器身上刻有“文帝九年乐府工造”铭文——“文帝”指南越文王,“乐府”是效仿中原王朝设立的宫廷音乐机构,这便锁定了器物的制造年代。
句鑃本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吴越地区的乐器,多见于江浙一带。而在数百年后的汉代、远在南岭之南的南越王墓,竟出土了完整成套的青铜句鑃,这在全国是孤例。“可以说,它是多元文化在秦汉时期交汇的见证。”王维一说。
采音,一场跨越四十多年的接力
要让两千年前的乐器重新“发声”,并不是件简单的事。
王维一介绍,1983年出土后不久,北京的古乐专家曾来测音;2006年至2010年间,为编纂《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又进行过一次录音。但前者年代久远资料难寻,后者偏向于学术记录,受当时设备所限,音质不够理想。
“这次全运会,我们希望能让青铜句鑃留下更真实、更完整的声音档案。”
采音前,团队先对文物做了全面评估——尽管已历经四十年,但这套青铜句鑃保存状况依然良好。敲击本身并不会对金属器物造成损伤,关键在于“怎么敲”。
“敲击工具都用软布、皮垫仔细包裹,敲击的力度、位置都由经验丰富的古乐专家亲手操作。”王维一说,那不是随便找个锤子就上,而是每一个钟体单独评估,用专业手法小心触碰,确保“既能取到真实声音,又对文物‘零打扰’”。
当第一声金石之音在现场响起,绵长、透亮,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清澈,所有人都被震撼了。“那不是短暂的‘叮’一声,而是持续悠扬的共鸣,是真正的古今对话。”
从古墓到赛场:
文物“活”起来的不同可能
这次在开幕式《彩云追月》中响起的,正是青铜句鑃的原始录音。通过现代编曲,千年古音与当代旋律交织,成为岭南文化的有声名片。
王维一透露,南越王墓的文物一直与体育有着不解之缘,其中玉器最为人所熟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奖牌“金镶玉”、火炬上的祥云纹饰,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的设计灵感,都源自这里的玉文化。而这次,艺术团队把目光投向了青铜乐器,令文物工作者也感到惊喜。
“这说明文物的价值是多元的。我们这次开幕式艺术团队的思路非常开阔,他们看到了青铜句鑃在古代乐器领域的重要价值,也提醒了我们,不能只盯着最耀眼的‘明星’文物,青铜句鑃在音乐领域的独特价值,同样值得被看见、被传颂。”
作为文保人,王维一认为他们的使命不仅是守护,更是传承。“讲好文物故事,不能只靠我们自己。非常感谢像全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平台,重视中华历史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传承,加上现代高科技的助力,能让文物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公众心里。”
来源 | 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统筹 | 苏荇
文字 | 苏荇、柴智
编辑:王智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