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女性科幻作家金草叶的小说多书写旅程,呈现出一种行进和流动的质地,如《馆内遗失》中书写了女儿智敏寻找母亲银河遗物的旅程,《关于我的太空英雄》中书写了航天员佳允寻找姨妈在景的逃离之谜,同时她自己踏上了穿越隧道的旅程。但金草叶所写的这些旅程并不是“我”从出发到终点的所思所见,而是自我与他者经历的互文对照,“我”在寻找和探索到什么的过程中,与他者在连接互动中达成理解的可能,拓展了旅程出发的意义。同时,作为个体的“我”发现了真相,明白了自己是谁,获得了更充盈的生命体验。这种连接和沟通经由科技,可以穿越时空和生死的限制,我称之为一种“照见”。
既是“照见”,就不能遵循一种惯常、宏大的叙事系统,因为这样的叙事必然是概念性、符号性的,会遮蔽掉日常生活中的幽微之处。“照见”就要看见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和细微的一面,打开隐藏在暗处的褶皱和裂缝,这样才能发掘出真相。金草叶在《朝圣者们为什么不再回来》中就借由人物之口说道:“难道只有日常生活出现裂缝的人,才会发掘世界的真相吗?对我来说,与那个哭泣的男人的相遇就是一种明显的裂缝。随后,我产生了一种令人震惊的想法:我们很幸福,却对幸福的起源一无所知。”即使真相令我们错愕和痛苦,但虚假的幸福并不是真实,只有明白自己真实的处境,才能获得一种开阔和更多可能性的生活,也才能获得一种爱的力量。
这样的发掘在科技日益主宰我们生活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和重要。因为技术作为一种进步论的产物,天然地要求人们遵循一种线性的时间发展观,在这种境况下,人们只会把眼光朝向前方,朝向一种更高更快更强的未来。而金草叶的温柔之处,就是匠心独运地利用技术这一形式,挖掘出人类情感的种种褶皱,与被遗忘的过去、被遗弃的人们重新相遇,看见另一种叙事。
《馆内遗失》就讲述了一个被遗忘和被遗弃的母亲的故事。在近未来,人们死后可以把“思维”上传,留存在图书馆供亲人悼念。女儿智敏与妈妈银河关系不好,多年未去图书馆看望妈妈,却由于怀孕,遭遇到和她妈妈类似的处境——自我主体性丧失,工作的同事和领导都把她当作一个孕妇,问候时都是问候她腹中的胎儿。智敏由此想到已经去世的妈妈,妈妈的“思维”留存在图书馆,却被人删除了搜索指引,也就是“馆内遗失”。她才发现,原来在现实生活中,妈妈留下的痕迹也是如此之少。妈妈生前同样“遗失”了:“妈妈和这个世界断连了,在索引清除之前也是。”金草叶在这里描摹出一种普遍的母女关系困境,被困于家庭的母亲想控制女儿以弥补自己的付出,而受到控制的女儿对母亲充满了不解甚至怨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死结:“从某一天开始,银河和智敏放弃了彼此。”如果在现实向的小说中,这个故事的走向很有可能只能延续这种母女关系的困境,但金草叶通过科幻这一题材,借由技术这一工具,书写了母女关系的另一种可能。妈妈金银河原本也是一位有着自己主体性的书籍设计师,她设计的书籍被女儿找到,虽然女儿并没有原谅母亲在她成长之路上的错误做法,但当她对着母亲的“思维”说出“我可以理解妈妈”时,僵硬的母女关系松绑了,智敏和银河脱离出固有的母女关系的范畴,单纯作为一个女性,智敏见证并理解了金银河作为另一名女性生活的困境,她“照见”了银河,也在理解银河的同时“照见”了自己。
“照见”也是重拾肉身的记忆和可能,承认那些不被宏观系统归入的事件也有自身的意义。在《如果我们无法以光速前行》中,老人安娜向年轻的宇宙垃圾回收职员讲述因为宇宙开发技术的转向,自己的深度冷冻技术研究不被重视,经费短缺,导致研究时间拉长,在最后关头错过与家人团聚的时机,她就这样被遗留在地球。她想驾驶小飞船去往远宇宙的星球与家人团聚,在年轻人看来无疑是送死,是天方夜谭。然而,这样的举动在老人安娜看来,则是为“被留下的人”作证,证明所谓宏观的“正确”并不能裹挟个体的自由意志,证明与所爱之人的记忆有着超越世俗的力量。这一次,她要用肉身去突破技术的藩篱,从而达到一种爱的救赎,弥合遗留的孤独,实现一种作为人的尊严和骄傲。
“照见”也是包容人的各种欲望的,是理解人可以做出不同选择的,是想象和允许一切可以发生的。在《关于我的太空英雄》中,佳允崇拜自己的姨妈崔在景,因为她是完成“赛博格锻造”的首位女性航天员,在被当局告知姨妈没有飞向宇宙而是跳向大海临阵脱逃后,佳允并不相信,她知道在景是一个下定决心就会坚持到底的人。她从来没有怀疑过在景,在看完在景留下的笔记后,猜测在景的真实目的是想成为一条人鱼。在经过与在景一样艰难的人体改造后,佳允理解了在景的选择,在景想要成为人鱼是因为想要自由,而这也给佳允带来力量。当佳允成功穿越隧道后,她想,如有机会要告诉一直引领自己的在景,宇宙彼端的风景也非常美丽。这是一种“照见”力量的传承。
人们可以在互相沟通中理解对方,也可以在对话中获得和解、安慰与充盈。可以说,金草叶的书写始终存在一种相信的力量和善的精神,而反过来,读者同样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种“照见”。我想,这就是金草叶书写的意义。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杨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