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浦区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上海市黄浦区临时设摊实施意见》《上海市黄浦区“外摆位”实施意见》的修订工作。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加强科学规划与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激发城市消费活力,全方位提升城区环境品质。这两份文件不仅是城市管理创新领域的一次重要探索,更是对市民多元化需求的积极有力的回应。
11月11日,区人大法制委、区政府办公室联合区城管执法局、企业及居民区代表等齐聚外滩FTC,就两份文件草案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入交流,就其文件的合法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等开展多方审核。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姚晓红参加。
优化治理:政策延续与实践并重
自2022年12月1日起,新修订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路边摊、外摆位等新业态如何有效监管,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2023年,黄浦区勇立潮头,率先在全市区级层面出台了临时设摊与外摆位管理的创新性政策文件,对设置、管理和运营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配套规定。此次修订,是在前期试行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最新的政策文件要求,对原先不适应实际情况的条款进行了精心优化和合理调整,最终形成更为完善和科学的版本,为打造一个既充满蓬勃活力又规范有序的城市“烟火气”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亮点纷呈:平衡城市活力与秩序之美
临时设摊、外摆位的设置和日常监管,既要有坚守底线的意识,也要有开拓创新的举措,如此方能实现“烟火气”与城市秩序的和谐共生。此次修订,呈现出规划引领、前瞻布局、精细化管理及共治共享等显著亮点。
01
规划引领:科学布局,精准定位
在规范引领方面,科学规划是核心要义。新文件明确指出,临时设摊需紧密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商业发展需求,精心规划设摊区域、时段和业态,既要充分满足市民多元化需求,又要确保不影响公共利益和交通秩序。例如,在“一江一河”两岸及主要景观区域,将精心设置以轻食餐饮、文化体验为主的特色摊点,致力于打造“上海味”“时尚潮”“国际范”的城市名片,让市民和游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感受上海独特的文化魅力。外摆位管理同样注重科学规划,要求综合考虑文化特色、商业布局和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因素,并通过前期深入调研、指标评估、公众参与和专家评审等严谨流程,确定特色街区和夜生活集聚区。
02
前瞻布局:紧跟趋势,引领未来
新文件均依据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外摆位设置提升街区“烟火气”的若干措施》(沪绿容〔2025〕131 号)、《关于进一步优化设摊治理 提升城市“烟火气”工作方案》(沪绿容〔2025〕28 号)等相关指导意见制定,充分体现了对城市管理新需求的积极响应和前瞻布局。临时设摊政策中积极推动假日集市、夜间集市的发展,外摆位政策中提升城市“烟火气”的系列措施,均展示了对未来城市消费趋势的精准预判和有力引领,为城市消费市场的持续繁荣注入新动力。
03
精细化管理:明确规则,保障有序
新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设置条件、管理原则、日常运营及退出、事中事后监管等机制,确保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临时设摊要求摊点设置严格符合城市管理规定,不得侵占损坏绿地、影响道路通行等,维护城市的整洁与畅通。外摆位则详细规定了设置位置、时间、业态及设施设备标准,避免对消防安全、交通通行等造成不利影响。同时,新文件进一步厘清了部门和街道的日常管理职责,有效避免了“以审代管”的现象,切实减轻了街道的管理负担,提高了管理效率。
04
共治共享:多元参与,协同共治
新文件在坚持政府监管、企业和社会共治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共治的力量,放手让企业(运营主体)承担日常管理职责,鼓励社会各方(包括市民、商户)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监督和管理,积极促成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协同共治的良好格局。例如,在文件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有市民建议新增设摊活动需充分考虑商业布局,避免影响原有商铺经营,以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有企业代表希望简化申请流程,明确经营规范,提高运营效率;还有市民建议外摆位活动需远离居民区,严控噪音、油烟和垃圾污染等,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这些宝贵的意见均被认真吸纳并体现在文件修订中。同时,注重运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将管理纳入“一网统管”平台,实现动态监控和数据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管理精准性,让城市管理更加智慧、高效。
展望未来:书写城市管理新篇章
在黄浦,设摊、外摆经济的发展正呈现出与城市更新、文化传承等深度融合的蓬勃趋势。随着《上海市黄浦区临时设摊实施意见》《上海市黄浦区“外摆位”实施意见》的出台,黄浦区城市管理将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通过合理规划、深化监管、共治共享等一系列创新措施,黄浦区将积极探索更多符合区情实际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高度活力的临时设摊、外摆街区。这些街区将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消费的理想之地,成为展示上海城市形象和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增添独特的魅力与活力。
记者 / 范沁毅
编辑 / 陈露露
图片 / 区府办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