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品牌塌房自救指南
近日,一系列品牌危机事件频频引发热议,冲上热搜。从西贝、始祖鸟到泡泡玛特…
这些问题是出自内部管理的“人祸”,还是外部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而当风暴来临,品牌究竟应该如何应对?是道歉了事,还是需要一套更深层的应对体系,能否在“危”中寻“机”?本期,我们邀请网络舆情和品牌专业人士,一起聊聊危机公关背后的品牌哲学。
社交媒体时代,危机公关的规则已变?传统打法为何频频失效?“刷屏”营销如何避免被流量反噬?听著名舆情专家、南京大学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网络舆情和声誉管理 燕志华,为您揭开迷雾。
燕志华:危机就是危机,爆发之后很难化危为机的。除非这种危机是境外势力造成的,比如华为的危机来自美国的打压,反倒促成了国内的同仇敌忾。内部因素的危机,是很难扭转的。只能从立足于危机进行危机应对,才能重塑信任。有一个可以谈的案例就是曾经的海底捞,即便出现后厨危机,也能通过亲民的通报获得谅解。但是今天已经不可能了。随着创始人移民,他的民族情绪的护城河已经抹平了,今天已经很难做到了。
燕志华:危机公关是传统媒体时代的产物,今天的危机管理如果不能理解网络舆情的规律,依然运用传统的危机公关的手法和思维,是往往会失败的,起码效果是很难令人满意的。这种规则改变,不是企业变了,而是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变了,变为今天的社交媒体和智能媒体了。传统媒体时代的危机公关,需要从传播力和理性等角度,打动社会主流阶层和关键权力所有者,然后才能公关成功。但是今天,企业需要了解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了解网民群体的群体情绪,然后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燕志华:驱动舆论的底层逻辑,除了出现了情绪共鸣这种群体性的现象之外,技术更多地参与了这个过程,比如社交媒体和算法推送,极大地影响了这种舆论的形成。很多舆论的发生发展,其实常常是技术在底层驱动的结果。当流量爆发的时候,网络舆论就产生了。
燕志华:危机通报,不仅仅是争取理解,更需要做的是平息网络舆情中的群体情绪,和群体怒火。如果希望获得理解的话,反倒很难,因为利益和立场不同的时候,是很难彼此理解的。一份成功的通报,其核心在于关注到网民群体的核心诉求,并且在通报中予以满足。火上浇油的致命做法,一是以看似真诚的语言,说出“掏心窝子”话,反倒信口开河,漏洞百出,成为网民口实和把柄。比如爱康国宾CEO公开说话,反倒打击了人们的信心。二是采取硬扛的方式,认为自己站在正确正义的立场,不承认自己有错,直接硬怼网民,反倒导致最坏的后果。
燕志华:打造CEO个人IP,从有利方面来说,有利于将个人的人格化魅力潜移默化公司和产品之上,从而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从不利的角度看,一旦CEO个人,或者产品出了问题,常常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也导致的问题是,当企业爆发危机的时候,CEO个人要不要发声、如何发声就成了敏感问题。比如雷军是个典型,当一切顺风顺水的时候,双方互相成就,但是一旦小米汽车爆发危机,雷军很难第一时间站出来,因为这和人设高度冲突,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决定成败得失的尺度,是发声的时机,以及内容是否有针对性。
燕志华:要带着真诚,不要让网民看到“小字文化”等藏着机心的文字。营销文字不能玩弄网民智商,因为网民都是眼睛雪亮的,一旦发现,品牌营销就破功了。一开始流量有多大,反噬有多强烈。
燕志华:十多年前,我较早进入了网络舆情这一领域。舆情的本质是一种危机,是群体负面情绪的集中呈现。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大型企业,都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这一问题,网络舆情管理也因此与危机公关紧密相连。时至今日,我希望基于对网络舆情的理解,结合当前企业危机的新形势与新特点,助力企业提升危机应对能力,从而推动企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协调与共赢。需要强调的是,公共关系的核心在于其“公共性”,即将公共利益置于首位。这一点使其与传统意义上的“公关”有所区别——后者通常优先考虑雇主利益,在此基础上兼顾公众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