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行业正迎来以智能工具为核心的内容生产变革。这一变革不仅体现为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更推动了内容形态、叙事方式与传播逻辑的变革。面对变化,中国青年网全网动员,启动“AI网行动”,积极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断强化技术驱动和内部政策支持,升级大模型工具链、打造智能化服务矩阵、构建AI工具生态,鼓励成立跨部门创意小组,探索智能工具与创意生产的深度融合路径,在提升生产效率、拓展表现形式、创新叙事手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
从提效开始,
越来越体会到AI好用
2025年春节刚过,深度探索(DeepSeek)成为热门话题。中国青年网鼓励编辑记者在内容生产环节探索使用DeepSeek等人工智能应用。当时,我们正在进行“劳动者权益保护”报道专项策划,AI协助的提效作用十分显著——它快速地根据指令整理出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与权威来源,构建起基础的知识框架。本来需要人工忙几天的工作强度,很快梳理完成。例如,近期我们围绕近现代以来的治水成就和水利教育展开主题策划,它的作用再次凸显。当输入“重大水利工程”“治水突出成就”等关键词和需求后,AI通过关键词检索与语义分析,快速为我们梳理出代表性人物与典型案例线索,显著提升选题策划的效率与系统性。此外,AI在标题优化、风格转换、摘要生成等文书处理环节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采编团队高效的“信息协理员”。
除了能够“快速答题”,AI的好用更体现在为同事们提供了零门槛的创作空间,实现技术发展赋能人才成长。节假日临近时,我们经常遇到节点性策划需求并发稿与专业技术同事工作量饱和之间的矛盾。今年“五一”期间,负责微博值班的同事熟练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创作平台,围绕出行场景快速生成9张攻略海报,用《“五一”向快乐出发!》组图为网民送上“电子行囊”。AI的发展让习惯文字创作的同事们即便不寻求专业美工的助力,也能在节点性策划中很好地运用视觉表达,以高实用性适配社交平台传播特性,形成了“编辑主导—AI执行”的轻型生产模式。
“从0到1”的突破和“1+1>2”的故事在同时发生。今年3月,在2025“多彩民族 壮美广西”网络传播活动采访过程中,前方记者受到当地丰富文化符号的启发,紧急联系设计同事一同创意。她们在AI助力下快速精准捕捉地域文化符号、生成统一模板,再进行细节矫正和风格调试,最终在1天时间里完成了此前需要至少筹备3天的选题,并同步进行了图片的动态化制作,作品一组《AI海报解码“壮美广西”的多维魅力》获得数十家媒体转发。同时,平面设计的同事更是得以发挥创意和审美特长,逐步投入到更多视频动画的生产中。
□ 《AI海报解码“壮美广西”的多维魅力》作品海报
二
从好用走向共生,
AI为我们的创意插上翅膀
在媒体融合转型的浪潮中,视觉化、强传播已成为主流,其强大的情感穿透力和社交传播力,成为我们抵达受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关键。随着对AI工具越来越熟悉,我们开始尝试用它做更有创意的事情。
记得在筹备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报道时,记者们走访了很多地方,收集了大量素材,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年轻观众产生更多共鸣?我们决定让AI帮助我们跨越时空的鸿沟,用沉浸式的创作带领受众一同穿越。在抗战文物会“说话”系列视频作品里,鲁南铁道线上的破敌“利刃”、传承父子抗战意志的“死字旗”、崔振芳小英雄的军号等历史文物“开口”讲述,团队通过动态场景重建、人物神态捕捉与文物高清复原,将历史事件转化为具象、易感知的个人命运故事。第一人称视角和细节还原打造出沉浸式观感,观众仿佛能亲身感受那段岁月。3期作品均获哔哩哔哩平台弹窗推荐,系列作品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2000万。
这种创意探索也延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AI成为连接历史文化遗产与当代受众的桥梁。做“AI上节气”系列时,我们用国风动画、AI谱曲和虚拟歌手来演绎二十四节气,没想到在年轻人中反响特别好。端午节《法治端午:谁动了我的糯米?》普法视频中的尝试尤其让人印象深刻——我们创作了一个拟人化的粽子角色“端午小卫士”,这个萌萌的角色在各种场景中维权,将严肃的食品安全科普融入轻松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多位受众在微信后台留言催更。更令人高兴的是,原本更专注于文字工作的同事,通过搭乘这辆“AI快车”,已经能独立完成从创意到人机协同执行的生产全流程,实现了从“文案提供者”到“全能创作者”的转型。
□ AI短视频作品《法治端午:谁动了我的糯米?》截屏
在跨界创作上,AI展现出强大的风格适应与多模态合成能力,同样给了我们惊喜。在“五四”期间推出的《领航·青春当燃》MV中,我们让AI学习年轻人的语言习惯,生成富有节奏感的歌词与旋律,搭配AI虚拟歌手演绎,打造符合“Z世代”审美的音乐作品,作品全平台播放量超200万。做国际传播时也尝试了类似思路,《炙热青春》以中英双语与符号化视觉元素,在海外平台获得良好反响;系列海报《关税墙背后的崩塌》等借鉴海外受众熟悉的画风,让中国立场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 AI短视频作品《领航·青春当燃》MV截屏
三
有收获也有困扰,
在创新使用中寻求平衡
在大量实践中,同事们也逐渐意识到AI并非万能。尽管AI极大地拓展了内容创作的可能性,让我们享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意料之外的挑战。建立并坚持“人为主导、AI辅助”的协同机制,是推进人机协作深化的关键前提。
技术层面的偏差是最常见的困扰,AI在视觉生成中常出现细节失真、时代错位与风格失谐等技术性问题,我们常常感叹:生成10分钟,修改一星期。今年建军节前夕,在《军号密码 听见历史的冲锋》视频制作中,我们阅读史料,对过程作品进行了十几轮的核对,发现AI在人物年龄、装备细节与环境营造上屡现偏差,最终依赖的还是记者两次前往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实地考察,并依据考证所得,对提示词进行多轮语义细化、用实物照片对镜头进行精细修正,才完成了作品。同样,AI在情感表达和价值判断上的局限也很明显。制作《如果红军战士能看到今天的中国……》时,AI生成的先烈面部表情总是和情节氛围不搭,我们不得不通过强化环境符号、细化情感关键词来持续引导,才让画面有了应有的精神厚度。
□ AI短视频作品《军号密码 听见历史的冲锋》截屏
比技术偏差更隐蔽和危险的,是内容的虚假与逻辑的硬伤。生成式人工智能基于概率模型输出内容,易产生事实性错误与虚构信息。实践过程中,AI曾生成不存在的专家学者言论、编造错误的数据,或是在长文本创作中出现前后逻辑矛盾:一份AI辅助整理的统计数据分析初稿中,夹杂了一个看似合理实则编造的数字;一组海报底图中,AI将别国国旗素材叠加到我国装备设备图片上等。在多轮人工复核和严格的审校制度下,这些AI幻觉现象都被扼杀在了前期阶段,及时避免了偏差和失实。
这些经历让我们深刻理解到,AI生成的永远只是原始素材,最终价值的实现,完全取决于人的主导和把关。现在我们建立了贯穿生产全流程的“人工校对—复查审核—层级把关”机制,确保每一份AI辅助完成的内容都经得起检验。
四
人机协同越深入,
越要清楚“人”的位置
经过这段时间与AI的深度合作,我们逐渐摸清了与这位“新同事”的相处之道——技术越强大,记者的基本功就越要扎实。技术的“火力”越强大,记者编辑的“四力”就越需要强化,一键生成看似轻松,但背后离不开我们一次次实地走访、一个个深夜改稿的积累。
在中国青年网全网同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更加确信,“人工+智能”中,人工始终在前,智能是对人工的强大赋能,必须以“人的智慧”引领“技的赋能”。
面对未来,我们不再是恐惧的被动者,而应成为充满好奇的学习者、保持清醒的驾驭者和富有创造力的主导者。让我们继续深耕核心价值,同时热情地拥抱新技术,坚持技术赋能与人文引领并重,在智能媒介浪潮中行稳致远,让人与AI在新时代的新闻事业中,奏响更加和谐动人的协奏曲,共同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崭新篇章。(作者刘洪侠系中国青年网青年发展服务中心执行主任,王岑予系中国青年网副总编辑)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5年第11期
原标题:《AI越强大,记者的基本功就要越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