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谁都难免偶尔卷入是非漩涡,但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身边总有那么一种人:他们身边总是风波不断,纷争不休,三天一小事,五天一大事,仿佛随身携带着一场永不停歇的暴风雨。
与这样的人相处,你会感到精疲力尽,因为他们把大量精力都耗费在无休止的纠葛中。起初你或许会同情他们的遭遇,但当时光流转,是非依旧不断上演,你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偏偏是他?为什么总是他?
古人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一个人身边持续的是非纷争,往往映照出他内心的格局与智慧。
《周易》中有言:“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持续的是非缠身,很少是单纯的运气不好,更多时候是内在问题的外显。
那些不断陷入是非之人,无非两种:不明事理的“蠢”,与心术不正的“坏”。
何为“蠢”?并非指智力不足,而是指缺乏自知之明与处世之道。
蠢在自己看不清自己,却总认为问题出在他人。他们说话不知轻重,行事不懂分寸,待人不知进退,如同一只闯进瓷器店的公牛,所到之处一片狼藉,却还满腹委屈。
晚清名臣曾国藩统率湘军时,深谙“浑”字之道。他对人对事从不过分苛责追究,对无关紧要的小事小非,常装作不知。这份“糊涂”,正是他能在复杂的官场中团结各方、成就大事的智慧所在。
反观那些处处精明、事事计较之人,他们眼里容不下一粒沙,言语如刀,行为如剑,不经意间伤人无数,引来无尽是非。他们不明白,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际交往更需要弹性与空间。
《菜根谭》点明:“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说话做事留有余地。
而那些处处招惹是非的“蠢人”,恰恰缺少这份圆融与体谅。他们或许无心为恶,却因言行失当,不断制造矛盾,最终既害人又害己。
如果说“蠢”是无心之失,那么“坏”则是刻意为之。
何为“坏”?是内心狡诈,为了私利不惜损人利己;是心胸狭窄,见不得别人好;是品行不端,以制造事端为乐。
《朱子治家格言》告诫我们:“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有些人是非不断,是因为他们内心充满了嫉妒、怨恨与不平,需要通过制造是非来寻求平衡。
历史上,多少朝代都有那么几个奸臣,如秦朝的赵高、宋代的秦桧、明代的和珅,他们心术不正,搬弄是非,陷害忠良,最终不仅害了国家,也毁了自己。
在平凡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乐于传播流言,挑拨离间;他们惯于背后捅刀,表面却装得和善;他们见不得光,只能在阴暗处编织是非之网。
佛家讲“因果循环”,你撒下什么的因,终将收获什么的果。一个心术不正、专营是非之人,或许能得一时之利,但长远来看,必将众叛亲离,难有好下场。
那么,如何避免自己成为一个是非不断的人?
曾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修身,是一生的功课。时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道义;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否保有善良;检讨自己的处世,是否得体有度。
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话出口前,先过三关:是否真实?是否必要?是否友善?
要懂得开阔自己的心。世间万物,各有其态;人各有志,不必强求。学会欣赏不同的风景,包容不同的选择,放下执念,心境自然开阔。
要明白“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道理。真正长久的关系,不需要过分亲密无间,而是保持适当的距离与尊重。不随意探人隐私,不轻易搬弄是非,不背后议论他人。
更重要的,是修炼自己的品格。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内心的修养,终将体现在外在的言行上。一个品格高尚的人,言行自然端正,不会陷入无谓的是非之中。
如果你发现自己身边总有是非缠绕,不妨静下心来,诚实地面对自己:是智慧不够,还是修养不足?是言行失当,还是心态失衡?
是非如同磁铁,你内在的品质决定了吸引来的是什么。当你提升了自己的境界,自然会远离低层次的是非纠缠。
人生短暂,何必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修一颗光明心,做一个明白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活出从容与自在。
愿你我能常怀自省之心,坚守善良之本,做一个远离是非、拥抱清静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