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才荟为何热?广东文化产业高擎创新旗帜 加速度领跑新周期
创始人
2025-11-15 19:20:38

南都讯11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迎来一场久违的热潮。“百万英才汇南粤 文化产业人才荟”现场人声鼎沸——发布仅一个月的“岗位集结令”,吸引近300家单位集中推出18000个文化类岗位,线下入场超6000人,收到简历逾2.5万份。

为什么这场“人才荟”如此“热”?把时间刻度拨回过去一年,从岭南古籍出版社以百万年薪招总编辑,到电影《日掛中天》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斩获最佳女演员奖荣誉,再到广州舞剧《醒·狮》夺得文华奖最高荣誉……一条姿态清晰的曲线正在不断外延:广东文化产业的增长,不再只是稳,而是持续突破。而这场文化产业人才荟,无疑是这条增长曲线的一次集中展现,更是一扇观察广东文化生态的窗口。

在岗位中读懂新趋势:

文化+科技“换挡提速”

上午十点,招聘区通道已是人流如织。

来自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的企业,带着“硬货”式岗位列满招聘区:AI模特设计师、AI美术训练师、全链路AI交互设计师、关卡策划、战斗策划、CG动画师、博士后研究岗……既有数字工业的尖端岗位,也有扎根文化内容的深度岗位。

“我们带来了十多个与游戏相关的岗位,全部面向应届生,薪酬均在25K-33K之间,有的要求至少深度体验10款不同类型游戏。”一点灵犀信息技术(广州)有限公司的招聘负责人程小姐介绍。

招聘会现场人流如织。

“上千小时游戏玩家”,如今也能成为职业门槛。网易游戏、联通沃音乐、四三九九等头部企业则将AI岗位排在最前:AI产品交互设计师、AI中台开发工程师等,这些岗位薪资普遍开到25K—35K,注重AI工具使用能力、跨专业融合能力。

与技术岗位的“硬核”相比,文科生在现场找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软岗位”,而是正在被AI、设计、IP产业重新定义的“新文科职位”。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将“AI首席模型师”排在招聘岗位最显眼的位置,年薪最高可达70万元。“训练出适合媒体行业发展的垂直大模型,是我们的目标。”南方新闻网技术研发中心主任杨件说。

招聘会现场,学生们带着简历排队和企业HR沟通。

类似的转型出现在更多企业中。广东世宇科技是一家街机游戏生产商,产品出口至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地,此次招募AI美术训练师,既要具备艺术风格判断力,又要能将风格特征转化为可训练的数据模型,是“审美+算法理解”的复合型岗位。

深圳兔展智能科技则将文科岗位推向更前沿。AI模特设计师需独立完成从创意到生成的全流程;AI珠宝设计师需根据首饰材质、调性,用AI工具生成商业场景图。这类岗位要求的不再是“会设计”,而是“会用AI做设计”。

更靠前的内容链路上,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招聘文创IP资深设计师,负责品牌视觉体系、IP形象、包装、海报等全链条工作,本质上已是“文化内容产品经理”。

传媒、文娱、文化科技全面进入“AI+内容”阶段,岗位结构本身,就是最直观的产业风向标,是文化产业新增长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集中看见新生态:

文化创新的“广东速度”正在生长

相比招聘区的“岗位热度”,创意市集则更像广东文化产业的“生态缩影”。

在文化科技区,科技感成为最强视觉语言。机遇时空的VR体验只需90秒,便能进入《魔法冰堡》,不少观众连刷两遍。“深圳欢乐海岸那家店,试营业4小时预约全部爆满。”工作人员说。

机遇时空在现场设置VR体验《魔法冰堡》。

凡拓数创展示的3D数字人生成设备同样令人驻足:拍摄区拍照数秒后,AI算法便可自动还原发型、服装、五官、手势,再结合3D打印生成定制化手办,实现“从创意到实物”的完整AIGC链路。

科技推动文化生长的速度,正在被现场每一个体验者亲身感知。但最让人惊喜的,是非遗的年轻化、生活化、场景化。广州工贸技师学院把粤剧角色拆解成手机壳、耳饰;非遗技艺陶瓷微书、蛋雕、榄雕琳琅满目,“本土美学”不再是概念,而是被真实触摸到的质感。惠州市技师学院展示的“东江麒麟舞”服装尤为亮眼,肩部的金色PU皮象征麒麟鳞片,剪裁修身立体。

现场多所技工院校展出原创特色服饰。

更让人感慨的是,这些作品已真正走入市场。“我在广州参加活动收到的伴手礼,就是学生的文创作品。”惠州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张云义说,“当时我特别激动,这真的是我们自己学生做的,已经被市场买单。”

深圳鹏城技师学院展出的“北斗智慧城市”丝绢画,以非遗丝绢为载体,将北斗应用场景描绘得细腻鲜活,科技与传统在画面中并不突兀,而是彼此成就。潮玩区的原创IP也同样热闹。十五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挂件现场售罄,“本土特色+潮流审美”的组合在广东已经形成稳定的创作土壤。

科技、设计、非遗、潮玩、影视……这些元素在广东不是零散的,而是构成了活跃的文化产业生态。

广东文化产业,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

在政策里找到新底气:

广东的文化“热”是必然

如果说产业规模与创新速度让广东文化产业“热起来”,那么政策体系,则让这份“热”热得稳、热得久、热得有底气。

广东文化产业规模已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今年5月,广东推出新一轮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包”,影视、演艺市场、动漫影视、网络游戏、电子竞技、网络视听,六大领域、87条措施,打造文化产业扶持“组合拳”。

作为电影《日掛中天》第一出品方的广州薄荷糖影业对此深有体会。这部作品斩获威尼斯最佳女演员奖,是中国电影近年的“世界级高光”。但薄荷糖影业总经理马双更看重的是产业逻辑。“‘政策包’给我们的是非常直接的支持,是一针强心剂。”

电影《日掛中天》第一出品方为广州薄荷糖影业。

她说得很细:从立项、剧本开发、制作拍摄到宣发、出海,政策链条覆盖了整个影视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标准都明确、具体;服务部门专业、响应快,让企业“能感觉到被理解”。

来自长三角的机遇集团的落地节奏,几乎是广东文化吸引力的最佳样本:一年多时间里,欢乐海岸店开业、东莞C-Park店落地、前海冰雪世界店亮相、福田全感XR研发中心揭牌、计划在广州再开新店……同时获得政策引导基金战略投资,与福田文旅平台共建内容场景。

机遇集团董事长胡世辉在活动现场进行主旨演讲。

董事长胡世辉大赞:“广东是一个超级场景。”他列出了三个理由,人才密度高、产业链完备、营商环境高效。“机遇就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见对的人、做对的事。”胡世辉说,“未来我们还将把更多业务板块落地广东,并计划在此设立‘第二总部’。”

在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内容产业链中,投入周期长、环节多、变量多,这对企业的战略判断和资源配置提出更高要求。广东正在做的,正是通过系统、明确、可执行的政策体系,把链条上的关键环节“托一遍底”,让企业在规划、生产、发行、出海等阶段都有章可循、有路可走。

政策越清晰,企业越敢投入;路径越明确,创新越有可能发生。广东给予文化企业的,不只是扶持,更是一种可预期的未来,也是文化产业最稀缺的安全感。

广东文化产业

划出向上新曲线 迈入增长新周期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提供的数据显示:此次“人才荟”共释放文化产业岗位超1.8万个,省内企业岗位占比超90%。截至下午3点,入场人数超6000人,收简历超2.5万份,意向率达29.9%。

数字背后,是更宏大的产业背景。

2024年广东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达2.5万亿元,占全国约六分之一;文化新业态收入达9150亿元,同比增长10.5%。产业越稳,岗位越多;产业越新,岗位越细;产业越活,人才越愿意来。18000个岗位的背后,是足以承托未来的产业重量。

从岗位的热度,到创新的密度;从企业落地的轨迹,到政策体系的稳健;从产业数据的持续领跑,到文化事件的不断出圈。可以确定的是,广东文化产业正在迈入新的增长周期。这个周期的核心不是某个爆款,也不是某条赛道,而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得更深;人才结构更复合;产业链条更完整;政策体系更有韧性;城市协同更紧密。

这场文化人才荟为何“热”?答案或许正是:当文化与产业同频,当人才与城市共振,当创新与政策形成闭环,热,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广东,正以更坚定的姿态迈向属于新时代的文化产业上升曲线,更广阔、更笃定,也更有力量。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程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文化人才荟为何热?广东文化产业... 南都讯11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迎来一场久违的热潮。“百万英才汇南粤 文化产业人才荟”...
原创 1... 这几天最引人注目的新闻,除了空军节上的亮相之外,就是日本政客高市早苗那番“放炮”的言论了。其实早有人...
希腊一男子未咀嚼生吞整个汉堡包... 近日,希腊一名22岁男子与朋友聚餐时,竟为开玩笑吞下整个汉堡,目前在医院重症监护室。 据院方透露,...
黑龙江省委副秘书长张斌已任省委... 据人民网黑龙江频道消息,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于11月11日至12日在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