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陈志和佘智江,都在网络上有极高的热度。陈志,1000多亿元资产被冻结,而佘智江,他涉及的资金超过2.5万亿元。而这两个人都一个共性,他们平时都喜欢“搞慈善”,头顶“慈善家”光环。
无论是陈志,还是佘智江,他们的钱都来自灰色产业。他们把小部分的钱,拿出来“搞慈善”,“慈善”被他们工具化,甚至具有了表演化的色彩,以此蒙蔽更多人,并捞得更多资本。
太子集团老板陈志,成立了“太子基金会”,高调从慈善活动。2021年、2022年,太子集团连续两年获得中国财经峰会“企业社会责任典范奖”,被媒体广为报道。当然,这种奖项,很有可能就是为这些企业准备的——交钱买奖。
再比如佘智江,他也是高调捐款,比如捐给某些团体,捐建学校,支援灾区等。佘智江曾一次性捐2000万元,这些行为经过媒体报道后,为他们赢得了“慈善家”的称号,他们也常常以“慈善家”的形象示人。
从陈志到佘智江,他们的“慈善”是有目的的,通过这层外衣,达到将钱“洗白”的目的,为从事非法行为做掩护。换句话说,“行善”成了他们“作恶”的工具,凭此塑造出一种正面形象。因为,人们对“慈善”往往有天然的好感,进而忽略他们钱财的来源,放松对他们的警惕。
真正的慈善,是不求回报的,陈志和佘智江这类人则通过做慈善,赢得社会信任,从而攫取更多不义之财。另外,他通过捐钱,可以获得当地(部分东南亚国家)支持,寻求保护伞,算是一种投资或投机。以陈志为例,他通过“慈善”行为,还获得了“柬埔寨公爵”的称号。这样的称号,可以给他带来更大的回报。这种投资,是一剂麻药,是一副毒药,成本也是最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