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红楼梦:为何智通寺的老僧又聋又昏?
创始人
2025-11-17 12:21:25

关于《红楼梦》第二回中智通寺老僧“又聋又昏”的描写,脂砚斋曾评点道:“是翻过来的。”这短短五个字,实则道破了曹雪芹在此处设置的深意。这一场景并非随意之笔,而是承载着多重象征意味的精心设计。

一、表层情节:贾雨村觉悟的试金石

贾雨村在寺前看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对联时,尚且能意识到“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说明他此时尚有灵性。然而,当他面对真正“翻过筋斗”的老僧时,却因对方的“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而迅速失去耐心。

这一情节生动展现了:

贾雨村的功利心态:他追求的是显赫的“机锋”与“高深”,而非真正的智慧。

世俗认知的局限:真正的觉悟者往往以最平凡、甚至衰朽的外表示人。

二、佛理象征:痴聋昏昧中的大智慧

老僧的形象深合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精髓:

“聋”:不听世俗纷扰,不为外境所动。

“昏”:不辨富贵贫贱,超越分别之心。

“所答非所问”:打破逻辑执着,直指本心。

这种特质正与《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相通——真正的解脱不在炫目的机锋,而在平凡日常中的如如不动。

三、叙事功能:全书主题的预演

这一场景堪称《红楼梦》主题的微型寓言。

智通寺,内藏智慧通达之境;然而看到的表象却是破败景象,这正是盛衰无常之理。

老僧,是历经沧桑的觉悟者,而贾雨村却是沉溺名利的世俗人。

老僧的存在,提前昭示了宝玉最终“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归宿,也为后文诸多人物无法“回头”的命运埋下伏笔。

四、审美意境:枯淡之中的深远

曹雪芹在此营造的审美意境,深得中国传统文化中“拙朴见真”的精髓:

与后文栊翠庵妙玉的“过洁”形成对照;

与甄士隐解《好了歌》的癫狂形成呼应;

为整部小说“空”的基调奠定基础。

这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学追求,正是中国艺术哲学的最高境界。

总的来说,智通寺老僧虽着墨不多,却是理解《红楼梦》思想深度的关键。他的“又聋又昏”,恰似一面镜子:贾雨村照见自己的浮躁,读者照见生命的真谛。在这个意义上,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角色,实则是曹雪芹设置在红尘入口的一位沉默的引路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特... 当日本前自卫队统合幕僚长河野克俊在电视节目中直言“台湾是日本自己的事”时,观看的日本观众无不感到震惊...
原创 西... 一个优秀的制度,尤其是一个先进的制度,首先应该带来的是国家的稳定以及世界的和谐与进步。自近代以来,西...
原创 红... 关于《红楼梦》第二回中智通寺老僧“又聋又昏”的描写,脂砚斋曾评点道:“是翻过来的。”这短短五个字,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