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对诸葛亮的青睐,是因为他的才华和智慧,但更重要的是他抓住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如果不是遇到了刘备,如果不是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能否名垂千史,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诸葛亮最初在南阳过着隐居的生活,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亲自耕种土地。虽然他并非出身显赫,但他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在农闲的时候喜欢朗诵诗文。正因为这个兴趣,他引起了周围人们的注意,大家开始对他刮目相看。我有时会猜测,他是否有意识地通过朗诵诗文来吸引别人注意,简单来说,就是他在“推销自己”。在刘备第一次邀请他之前,是否有人来请他出山不得而知,但他显然是不甘心埋没自己才华的。其实他并没有急于响应刘备的前两次邀请,而是等待一个更好的机会。诸葛亮并不像其他文人(包括他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当官)那样主动寻求职务,他知道这样做可能会让自己被低估,难以得到当权者的重视。因此,他选择避开了刘备的前两次探访,直到第三次见到刘备时,他才决定回应。那时,他看到刘备痛哭流涕,态度真诚,便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效忠的主公。于是,他决定为刘备效力,并且立下誓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达了自己终身忠诚的决心。
在刘备的军队中,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最初,关羽和张飞对他有所怀疑,但后来,他们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能力所折服,最终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诸葛亮成功地招降了马超,还以巧妙的计策羞辱了司马懿,这些都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诸葛亮一直为汉朝的复兴而努力,但天不从人愿,蜀汉最终还是被司马炎的军队所灭。他的儿子和孙子也在战场上英勇牺牲,完成了刘备临终托孤的承诺。
事实上,诸葛亮完全有能力取代刘禅成为帝王。可惜刘备临终时的遗言让他不敢轻易行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诸葛亮不敢去取代刘禅。就算他有这样的想法,也没有勇气去做。因为当时的封建思想深入人心,大家普遍认为只有皇帝的血脉才有资格继承王位,其他人如果篡位,必定是大逆不道,会遭到全民的反对和讨伐。诸葛亮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只能做刘氏皇朝的忠臣,甚至为其献出生命。
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要求诸葛亮,但我有时会想,如果三顾茅庐的主角不是刘备,而是曹操,历史是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诸葛亮跟随的是曹操,而不是刘备,或许天下早已统一,国家早已太平。诸葛亮其实成了曹操统一中国的一个障碍。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说:“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也许是历史的必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