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了协议不办寿宴,每年能领慰问金,这日子过得既省心又暖心!”2025年重阳节,汩罗镇武夷山村村民服务中心人头攒动,60岁以上未办寿宴的老人依次领取慰问金,总金额达27万元,这是该村坚持8年的爱心传统。从昔日婚丧大操大办、人情债缠身,到如今简办新风蔚然成风,武夷山村的蜕变,是村规民约赋能移风易俗的生动见证。
时光回溯至2017年,彼时的武夷山村还被“人情债”压得喘不过气。“2016年我光随礼就花了1万多,那会儿年收入才3到4万元,相当于小半年辛苦钱都送出去了!”村民刘昔飞回忆,当时乔迁宴、寿辰宴、升学宴轮番上阵,就连孩子满月、老人过寿都要大摆排场,三四十桌宴席是常态,每桌菜金额超600元,非亲属礼金少则200元、多则500元,不少家庭不堪重负。瞄准这一痛点,村党总支书记王启辉带着村“两委”班子,走家串户,收集百余条村民意见,制定了一套“接地气”的村规民约。
村规民约细则里,“清单化”条款清晰明了:婚丧宴席严控20桌以内,每桌花费不超400元,非亲属礼金上限100元;除婚丧嫁娶外,乔迁、升学、寿辰等“余事一律不办”,老人简办寿宴可按年龄申领1000-3000元奖励;丧事不得超过四天三夜,并要求火化入公墓,逝者亲属也需主动到村红白理事会报备,由红白理事会派专人全程监督。
“刚开始也有人抵触,说‘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说改就改’。”红白理事会负责人杨新国依然记得,村规民约推行之初,有村民悄悄办寿宴,理事会成员带着“规矩清单”上门,耐心做工作:“你今天办酒收礼,明天邻居们跟风办酒你都得还,一年下来光随礼都够孩子交学费了,送来送去风气会越送越坏”。晓之以理,更有“榜样引路”:老党员王德胜70岁寿宴,一切从简,只邀请亲人简单聚餐;村民高怡华的母亲去世,他力排众议,坚决不搞传统戏班唱戏,严格按规定简办,全程花费比之前节省近万元。看着身边人的转变,越来越多村民主动“松绑”人情负担。
村规民约的“硬约束”,更藏着“暖人心”的考量。村里投资建设的“福寿园”公益公墓,9000个免费壁葬格位,回廊式设计兼具生态与美观,相比土葬,每户可省近万元。2017年12月,74岁的张怡顺老人过世,家人遵照其遗嘱,将早已土葬的老伴重新火化合葬公墓,成为全村生态安葬的“标杆”。如今,该公墓已安葬1400余人,实现100%火化入墓,绿色殡葬理念深入人心。
更让人欣喜的是,文明新风里飘起了“文化味”。36名广场舞爱好者组建的武夷山威风锣鼓舞蹈队,免费为婚丧事宜提供表演,替代了以往动辄3000元出场费的专业乐队;舞龙舞狮队、戏曲爱好队轮番登场,村级活动中心每周开展文娱活动,每月参与村民超500人次;正在建设的茶木片老年人活动中心,规划配备健身器材、棋牌室、阅览室,预计年底投入使用,将成为周边老人的“养老乐园”。
破陋习、立新风、暖人心,武夷山村的村规民约里,藏着老百姓们的“幸福契约”。如今的武夷山村人情轻了、文明浓了,村规民约滋养出的新风尚,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风景。(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