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为何更需人文与审美?北大彭吉象教授这场讲座在成都二中开讲!
创始人
2025-11-19 10:01:33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浪潮,何为教育的坚守?

11月6日下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吉象教授莅临成都二中,在励耘厅为高一师生带来了关键一课。在《人工智能时代仍需要加强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的专题讲座中,他深入剖析了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在人工智能时代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彭吉象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原书记兼副院长、文科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艺术学召集人,新一届教育部义教课标修订艺术组召集人,第二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其代表作包括:教材《艺术学概论》,目前被全国数百所高校选为指定教材。

此行与彭吉象教授一同莅临的,还有成都二中高68届校友王志坚先生。王志坚校友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曾是彭教授的高中母校成都七中的校长。两位教育者的同台,不仅是一次难得的重聚,更象征着两所名校之间教育精神的传承与对话。

(王志坚,右,成都二中校友,成都七中原校长、成都教育学会原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讲座开篇,彭吉象教授便以众多名人的事迹,指出艺术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其本质是科学为艺术发展奠定基石,而艺术又为科学增添美感。

从李岚清副总理所撰书籍《音乐·艺术·人生》在北大发表,到彭教授受邀参与城市布局美化,彭教授向大家展示了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对美的追求。在彭教授眼里,审美,不是简单的“好看”或“不好看”。它是一种共情力,让我们能与艺术家的灵魂对话;它是一种想象力,能在我们脑海中构建出独一无二的世界;它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让我们能从一花一木、一餐一饭中品出诗意与欢欣。

随后,彭教授用典型的事例交代艺术、科技与情感的内在关联。他先提到“最后的晚餐”在艺术创作中的普遍性,再详细分析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独特性。别的作品呈圆形围绕,而达·芬奇的作品按“一”字排开,使整体画面的排版与众不同又别有风味。

这些大众熟知的案例,其实是艺术修养不断迭代的“缩影”。它们既展现了人类在感知、生成、美化等领域的进步,也塑造了人们对“美”的基本认知,而这些印象的积累,也让人们对艺术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期待与思考。

在梳理过大众熟知的艺术形式之后,彭教授进一步引领成都二中的同学们走向艺术创作的核心。他指出,支撑艺术不断发展的关键,始终是人类对情感的把握与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彭教授举例说,AI能够凭借海量数据,生成一幅完全符合“黄金分割”定律的画作,但它无法理解,梵高笔下那旋转的星空为何能让我们感到震撼;它无法体会,在《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响起时,那份跨越生死的感动如何在我们心中流淌;它更无法懂得,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所勾勒的,不只是一番景致,更是我们脚下这片成都土地独有的壮阔与静谧。

AI可以模仿风格,但无法注入灵魂。彭教授认为未来要创造的,是一个将八大艺术进行有机融合,与科技发展紧密相关的“第九艺术”。当拥有敏锐的审美,这种创造美、体验深层次快乐的能力,是任何算法都无法赋予,也无法剥夺的。

在讲座接近尾声时,彭教授回顾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发展历程,也展望了未来的探索方向,最后对中学生提升审美修养与人文素养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建立“人文内核”,多读书,多关注经典的艺术作品,提升自身的艺术内涵,才能由内向外的输出。

二是践行“生活美学”,在真实世界的沉静中唤醒感性力量。有了足够的积累后,要在生活中有会发现美的眼睛和唤醒灵感的心灵,寻找最朴素的美感,是提高艺术修养和灵感发觉的重要来源。

三是在浮躁的世界中平静下来,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用心创作。彭教授表示:相信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应用不断落地,艺术创作将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讲座尾声的互动环节气氛热烈,成都二中的同学们踊跃举手提问,彭教授一一给予深入解答。例如针对“第九艺术该如何去发觉”的问题,彭教授指出,“第九艺术”应是将雕塑、电影等八大艺术有机融合起来,制造出独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在此之上加入科技元素的新世纪产物。同时,彭教授还指出,艺术不是单一的,应与各个学科领域结合,做到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才能让艺术走向更高的层次。

在活动的最后,成都二中史玉川书记为彭吉象教授和王志坚校长颁发“办学指导专家”聘书,学生代表上台献花,表达对彭教授莅临学校并参与讲座的感谢。

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世界的今天,成都二中加强审美修养的必要性愈发凸显。AI能够模仿风格、生成图像,却无法替代人类独有的情感体验、价值判断与创造性思维。唯有通过美的熏陶,才能培养出驾驭技术而非被技术奴役的完整的人。

希望二中学子在学校丰富的艺术活动中,主动探索美、感知美、创造美,让艺术的种子在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在技术的浪潮中,始终保有温润的心灵和照亮世界的能力。

学生感悟

高2025级7班 李星辰

彭吉象教授的讲座,彻底颠覆了我对艺术与科技的认知。他指出艺术并非孤立的 “琴棋书画”,而是与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学科交织共生,科学为艺术筑基,艺术为科学增温,这让我打破了 “文理割裂” 的固有思维。

最触动我的是教授对 AI 与艺术的解读:AI 能生成符合 “黄金分割” 的画作,却读不懂梵高星空的震撼,体会不到《梁祝》的缠绵,更无法注入艺术灵魂。而 “第九艺术”—— 融合八大艺术与科技的构想,让我看到艺科共生的新可能。

这场讲座让我明白,审美与人文是人类独有的精神财富。未来,我会以经典为友、以生活为师,在 AI 时代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泰... 1912年4月,那艘被誉为“永不沉没”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驶向它命运的终点。人们对它的名字早已耳...
新潮观鱼:胡歌斗人贩,全明星电... 【文/新潮观鱼】 上映5天,1693万票房,预测内地总票房目前不及3000万,豆瓣6.5分,一系列...
全球商务区“顶流”为何投票静安... “静安CBD是一个世界级城区的典范。”利物浦商业提升区首席执行官安德礼(Bill Addy)表示,特...
AI时代,为何更需人文与审美?...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浪潮,何为教育的坚守? 11月6日下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吉象教授莅临成都二中,在...
AI落地,仅仅只是产业互联网时... 刚刚过去的双11,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消费互联网时代的脚步渐行渐远,产业互联网时代业已到来的现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