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性的身体里,藏着一个技艺精湛的“交响乐团”——女性内分泌系统。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乐手”默契配合,奏响“排卵、着床、怀孕”的生命乐章。一旦节奏紊乱,乐章就容易“卡壳”,出现失误。但值得庆幸的是,绝大多数激素失衡问题都能通过科学干预得到调理。
与生育相关的“核心激素天团”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生育的“核心团队”。
三者层层联动,确保生育流程有序推进。
下丘脑:“总司令”。它发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指令,启动生育周期。
垂体:“指挥官”。接到指令就行动,它分泌卵泡刺激素(负责培育卵泡)和黄体生成素(触发排卵)。
卵巢:“执行员”。在卵泡发育期,卵巢产生雌激素,让子宫内膜变厚,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让宫颈黏液变稀,利于精子穿透。卵子排出后,卵巢进入黄体期,分泌雌激素、孕激素,把子宫内膜变成“沃土”,让受精卵稳稳扎根,发育成为新的生命。
其他重要激素:“配角”同样重要。
催乳素:促进乳汁分泌,但水平过高会抑制排卵,影响生育。
甲状腺激素:功能异常会干扰排卵、影响月经周期。
睾酮:女性体内仅存在少量,若水平过高可能会抑制卵泡发育,引发排卵障碍。
抗缪勒管激素:反映卵子“库存量”,为生育能力评估提供参考。
激素失衡的“警报信号”
月经异常:提示激素失衡的最明显信号。以下这些症状很可能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月经周期忽长忽短,前后相差超过7天,甚至好几个月不来月经;月经量多,需频繁更换卫生巾,或月经量少,只用护垫;非经期阴道不规则出血。
排卵障碍:基础体温没有双相变化,用排卵试纸测不出排卵,这是不孕的常见原因。
身体和情绪异常:满脸长痘、长胡子、毛发重、头顶毛发稀疏、体重增长,或者潮热出汗、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等,都可能是激素紊乱了。
激素失衡对怀孕的“连环影响”
卵子长不好、排不出:激素紊乱导致卵子要么长不大,要么成熟了也不“破壳”,甚至是空卵泡。没有好卵子,怀孕就没了基础。
子宫内膜“不适合安家”:雌激素不够,内膜就像“贫瘠的土地”,薄得扎不了根;孕激素不够,土地就“不牢固”,就算受精卵着床,也容易流产。
输卵管“不能运送”精子、卵子:激素波动会干扰输卵管的正常蠕动,精子和卵子没法正常运送,更不能相遇,没法形成受精卵。
宫颈黏液“挡路”:激素不平衡,宫颈黏液稠厚,如同形成一道“屏障”,精子难以穿透,无法顺利进入宫腔,更难以到达输卵管与卵子结合。
导致激素失衡的“元凶”
激素失衡并非突然发生,往往是疾病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疾病因素,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催乳素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卵巢功能减退症等。
2.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例如,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经常熬夜、饮食不当、受环境干扰等。
三步走科学调节激素水平
第一步:明确诊断——生殖系统“大检查”。
检查时机:月经的第2~4天做血液检查,看卵巢“库存”情况,即基础激素水平;下次月经前的一周左右做血液检查,评估排卵情况和黄体功能。
检查项目:必查“性激素六项”(评估生殖激素现状),再加上甲状腺功能检查(看是否存在影响妇科内分泌的疾病)和抗缪勒管激素(了解卵巢储备)。
辅助检查:做妇科超声能监测排卵、看看有无卵巢囊肿等新生物,也能测量子宫内膜厚度,还能评价孕育下一代的宫殿——子宫有无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或发育异常等。
第二步:针对性治疗——重建激素“平衡”。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采取个性化药物治疗方案。例如,月经紊乱可用短效避孕药调整月经周期;促排卵可用克罗米芬、来曲唑等;雄激素或催乳素高就使用相应药物降低其水平;黄体功能不足就补充孕激素,减少流产风险。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原发病治疗:如果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需优先治疗原发病,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激素紊乱问题。
第三步:生活方式干预——坚持就有效果。
这步最关键,每个人都能达成,坚持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均衡营养:每天足量摄入鱼、鸡蛋、牛奶、豆腐(优质蛋白),多吃深海鱼、坚果(不饱和脂肪酸),用全谷物、红薯代替精米、白面,多吃蔬菜和水果,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
管好体重:体质量指数(BMI)控制在18.5~23.9比较合适,数值过高过低都不好,高了建议减重,低了建议增重。
适度运动:无需高强度训练,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为宜。建议选择快走、游泳、练瑜伽等运动方式,既能调节内分泌,又能解压。
保证睡眠:每天保证充足睡眠,最好晚11时前入睡,避免熬夜,维持生物钟稳定。
缓解压力:每天花10分钟冥想,或者画画、养花、听轻音乐,留出自己的独处时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李健、主任医师 白文佩
来源:健康报
上一篇:看零碳创造中心如何赋能城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