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芯微在2025年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增长答卷,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7亿,同比大幅增长 73%。在2025年中报告时,纳芯微就曾表示,业绩增长核心驱动力来自三方面:汽车电子需求的持续稳健增长、泛能源领域的行业复苏态势,以及麦歌恩并表带来的积极影响。
纵观业绩背后,是纳芯微在研发领域的持续深耕。2025 年以来,公司已推出300余项新产品(根据2024年报及2025半年报数据),为快速量产提供了坚实支撑;而更深层的保障,则是其通过打造统一技术平台构建的研发体系。日前,EEWORLD 专访纳芯微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马绍宇,揭开了研发引擎的运作逻辑。
技术创新中心的建立:从团队搭建到架构升级
马绍宇参与到纳芯微研发团队和研发体系的搭建。2008 年他博士毕业后,就加入国际模拟芯片大厂并深耕 11 年,从模拟设计工程师起步,逐步成长为研发团队leader,一方面协同公司全球推进跨区域产品开发,另外则是探索本土研发团队的组建与扩大。
2020 年,纳芯微进入了战略转型关键期,公司明确 “向全面车规芯片供应商转型”,但研发人员严重不足。以此为契机,马绍宇与盛云从不到20人的团队起步,通过搭建完整研发流程、招募顶尖工程师、完善技术体系等工作,到2023年团队规模已突破 250 人,成为国内模拟芯片领域颇具规模的研发团队。
2023 年之后,纳芯微的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研发团队突破了250人,效率变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司因此进行了一次重大组织架构调整,将原本集中式的设计团队,拆分到各个产品线中,与产品线的应用工程师、市场工程师整合,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产品端到端开发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公司也需要平台化的技术创新部门,一方面解决公司跨部门间的共性问题,另外则是提前布局技术平台,支撑长远发展,这也是技术创新中心的由来。
通过重构,形成了如今纳芯微的研发体系,即以技术创新中心为平台支撑,各个产品线围绕应用各自突破。
技术平台与各产品线研发团队的分工协作,是纳芯微研发体系的核心亮点。马绍宇特别强调,在纳芯微,两个业务职责无重叠、边界清晰。其中产品线团队聚焦 “产品全生命周期开发”,从定义、立项到量产的全流程直接负责;技术创新中心则专注 “共性能力建设”,为所有产品线提供核心支撑。
技术创新中心:立足务实,打造自研核心范式
毋庸置疑,技术能力是芯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汽车电子芯片对底层技术的要求更高,必须提前构建核心技术能力,所以盛云提出了成立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公司技术长期发展的种子团队。”马绍宇强调道,“模拟芯片的技术壁垒需要长期积累 —— 比如全球模拟芯片大厂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产品线丰富,更是底层有几十年积累的工艺、IP、设计方法学等等。”
从国际头部厂商来看,不同公司的技术创新组织形式有所差异,但核心都是聚焦前沿技术预研和底层能力建设。比如 TI设有基尔比实验室,这家实验室在 TI 的事业部制度架构之外,主要负责前沿技术的开发,探索未来5-10年的新应用、新架构、新工艺的原型。ADI 同样设有先进技术实验室,核心理念是创造需求,基于对产业的预判开发更超前的产品与研究。
可如果直接对标国际大厂实验室的前沿开发,很容易陷入“务虚”的预研状态。也正因此,纳芯微将当前的研发资源主要放在了支撑现有业务,“平台能力 + 技术预研” 双轨并行,是技术创新中心的价值,只是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不同。
马绍宇强调:“我们选择从务实切入,兼顾长远的发展方向,先解决工艺、功能安全、工程仿真这些刚需问题。”
平台化的价值
谈到纳芯微技术创新平台的差异性时,马绍宇强调,很多公司会设立工艺、CAD/EDA、工程仿真等等基础部门,但这些部门大多分散在不同体系下。纳芯微现在最为专注提升研发效率和纵深,因此将这些平台职能集中到技术创新中心,形成协同效应,支撑数条产品线的需求,不仅效率高,还能积累经验、持续优化流程。
基于共性需求,就意味着平台与业务线研发的分工需要仔细审视,比如功能安全、工艺平台等项目,均由技术创新中心承担。
一方面纳芯微的产品线越来越广,开发周期要更加迅速同时也要实现更好性能,另外则是车规产品出货量不断提升,如何确保芯片的可靠性,实现从实验室产品到稳定量产产品的转化,这都需要技术创新中心不断进行能力建设,以支撑研发及量产需求。
马绍宇详细介绍了纳芯微技术平台的多项业务亮点,是如何支撑起公司研发架构的。
全环节确保功能安全
汽车的安全性需求与日俱增,功能安全越来越成为汽车电子的底线需求。
“将功能安全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而非停留在 “拿认证” 层面。”马绍宇强调道。实际上纳芯微2021年就获得了ISO26262安全认证体系,但具体到执行,还需要构建功能安全的能力建设,其具体阐述了四个核心环节:
第一是 “系统级需求理解”—— 功能安全本质是 “系统问题”,不是 “芯片问题”。功能安全工程师必须深入理解客户的系统架构,才能将系统安全需求拆解为芯片需求。
第二是 “安全架构设计”—— 纳芯微每款功能安全产品都配备“功能架构师” 和 “安全架构师”,前者负责产品功能实现,后者负责安全机制设计。
第三是“实现”—— 功能安全开发的核心挑战是成本与安全的权衡优化。纳芯微通过与研发团队深度协同、反复迭代,进而平衡了安全性和成本。
第四是 “客户交付”—— 除了芯片,纳芯微还提供完整的安全手册文档,支持客户继续开发系统级安全认证。
“如果要做功能安全,就做到行业最好。”马绍宇说道。为此,纳芯微也专门注册了“SafeNovo”功能安全商标,“这背后是我们将功能安全作为 “核心能力” 而非 “营销噱头” 的定位。”
打造差异化的工艺平台
“工艺平台已经构成了纳芯微产品竞争力中重要的一环。”马绍宇表示。
BCD 工艺之所以是模拟工艺核心,通过单芯片解决了模拟电路中 “高压、功率、高精度” 三个关键指标的集成难题。
随着模拟芯片行业的发展与客户需求的升级,模拟行业“纯Fabless”模式开始面临挑战,核心原因是汽车及工业应用中的模拟芯片对工艺的需求高度多元化、定制化,而 Foundry 提供的公有工艺(FOT,Foundry Owned Technology)无法完全满足需求,这也是为何模拟公司仍有大量IDM存在的原因。
马绍宇强调,对于模拟Fabless公司而言,也需要有差异化的工艺基础,从而提升芯片的高端性能。因此,Fabless公司更多寻求与Foundry 更深度的合作,不只是产能保证,更是需要从 “使用公有工艺” 逐步转向 “参与工艺开发”——比如定制器件结构、优化工艺参数,这就是所谓的COT模式(Customer Owned Technology)。伴随着COT的流行,也出现了诸多形态,包括虚拟IDM、Fablite等概念。这些合作模式的本质都是 Fabless 通过与 Foundry、封测厂建立深度合作,实现对工艺、制造环节的间接掌控,以弥补纯Fabless的短板。
纳芯微与晶圆厂的合作模式是深度协同,虽然不合建晶圆厂,但需要掌控核心工艺。技术创新中心因此承担了这项任务,开发及优化自有BCD工艺,参与器件结构设计、工艺参数优化,形成专属工艺平台。这种模式既避免了 IDM 的重资产投入,又能通过工艺定制形成产品竞争力。
除了前道需要差异化之外,在后道封装方面,纳芯微同样有一些差异化。采用了 “成熟封装 + 定制封装” 双轨策略,技术创新中心设有专门的封装预研团队,主要聚焦 “定制封装开发”—— 因为大部分模拟芯片可以采用成熟封装,由制造团队直接与封测厂对接;但同时,隔离器、传感器等产品对封装及形态有特殊要求,需要自主开发。
IP化积累
同工艺一样,IP也是模拟厂商差异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纳芯微的 IP 策略有明确的差异化定位,不追求大而全的IP布局,而是聚焦高价值的共性IP。
马绍宇解释道,纳芯微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公司,围绕汽车、工业等应用场景,提供 “信号链 + 功率” 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而不是做目录类的芯片公司,因此产品线更加专注围绕应用开发,而不是做最多型号的产品。因此,不同产品线的差异极大,标准化的IP不需要太多,仅保留标准的功能单元,这就考验IP团队共性问题的发觉。同时,纳芯微会开发一些围绕可靠性,与业务强相关的IP进行开发,比如ESD、DFT、DFR等关键技术。
多物理场仿真
多物理场仿真能在物理原型制作前,就全面模拟产品在复杂工况下的表现。它可以帮助工程师提前发现因多场耦合导致的潜在问题,随着芯片越来越复杂,设计设计要求越来越高,“跨领域系统级仿真”正在变成研发平台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前仿真,大幅减少迭代次数,正是加速产品开发的一项重要手段。
马绍宇举例道,“比如传感器开发,不仅要仿真电路性能,还要联合传感器敏感结构、封装结构、系统环境进行建模,仿真电学、磁力、应力、热场等多物理场的耦合效应;比如功率器件,需要将芯片发热模型与电学性能仿真结合,分析高温环境下的器件可靠性。另外还有EMC仿真,这也是车规产品的重要要求。”
这些跨域仿真的需求,与纳芯微的产品发展方向十分吻合。更重要的是跨域仿真可应用于传感器、功率器件、隔离器等多个产品线,因此适合由平台团队统一建设能力,为所有产品线提供支持。
通过采取“研发左移”策略,部署更多的仿真和验证环节,从而确保设计的可靠性。
数据化质量分析
在量产过程中,纳芯微与合作伙伴合作搭建了一整套数据分析系统,实现对生产全流程数据的有效抓取和掌握,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控分析生产质量,确保从实验室到量产过程中的一致性。
另外,纳芯微也建设了强大的FA (失效分析)能力,因为车规芯片对失效分析的要求极高 ——即使一百万颗芯片中出现 1 例失效,也需要完成完整的失效分析,这是汽车供应链的硬性要求。
纳芯微在 FA 方面的布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建立了 “标准化FA流程”,其次是建立了“FA实验室”,第三则是构建底层know how,每一次FA并不只是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定期复盘分析,实现质量持久改进,并融入进芯片设计及工艺开发的过程中。另外,在FA中也引入了工程仿真能力,从而加速问题的分析过程。
未来的挑战
随着纳芯微发展速度加快,需求持续迭代、技术方向不断拓展,研发平台团队需要同步跟上业务节奏,确保研发与业务发展同频,这也是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
马绍宇表示,技术创新中心团队非常强调与业务线的沟通,在理解业务需求,实现技术落地方面搭建了通顺的路径。另外,则是纳芯微不断扩展的产品线,也让技术团队得以不断学习新知识,从而提升个人及团队的学习能力与沟通效率。实际上,持续学习也正是纳芯微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同时,随着出海的加速,海外客户也给技术中心带来了不同的要求。海外大厂一方面对于技术和流程的规范,特别是功能安全的需求,给创新中心的功能安全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这也锻炼了创新中心的研发能力。随着国际客户对于本土化的需求提升,也要求纳芯微的创新中心在工艺开发,特别是国产供应链的工艺开发上面加速。
模拟芯片设计的三点观察
结合纳芯微与整个模拟电子产业的发展,马绍宇谈到了未来模拟产业发展的三大核心趋势。
应用驱动创新:从技术先行推向应用拉动
马绍宇认为,模拟芯片发展不再是单纯技术驱动,而是围绕具体应用场景创新、应用反过来激发芯片需求与机会。
无论是AI对于服务器电源、光通信等相关芯片产品的推动,还是汽车电子行业中的电动化与智能化、舒适化,无疑都对模拟电子产品有了新要求,而这种要求不只是依靠技术创新就能实现的,必须对于系统及趋势有深刻理解,开发精准定位的产品。
另外,马绍宇还谈到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同样会给模拟芯片带来新的发展。
工艺持续演进:先进节点+特色工艺双轮驱动,构筑壁垒与平权
尽管技术不再是驱动模拟发展方向的重点,但技术进步仍然推进着模拟产品性能的提升。马绍宇表示,数字工艺演进得更快,但模拟工艺正在以更长周期稳步推进,同样也可以借助工艺提升,在成本、功耗等方面持续进步。另外,特色工艺也是模拟电子未来的发展路径之一,从第三代半导体到传感器都实现了突破。
广泛利用AI革新方法学
AI不止给应用端带来了需求,更是从设计方法学上对模拟开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AI有可能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马绍宇说道。“无论是设计还是仿真领域,AI都将是未来芯片设计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在重复性高、规律性强的环节,例如版图布局工作中,利用AI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更重要的是,AI将有可能打破传统的设计方法学。马绍宇表示,模拟设计长期依赖工程师的经验,呈现“越老越香”的行业特点,自动化程度远低于数字设计。但这些经验的本身,同样也是数据进行驱动,AI的核心优势正是处理海量的数据。
也正因此,不只是技术创新中心,整个纳芯微都在积极推进数据拉通的工作,从而为以后全面转向AI做准备。
冰山之下的技术创新中心
“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公司外在的东西,但真正支撑这些外在的,是背后一系列坚实的底层体系。”马绍宇说道。“比如规范的流程、完善的质量体系,以及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这些都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业绩只是冰山一角,护城河往往都在水下。纳芯微的护城河是别人做不了的工艺、安全、IP、仿真,而技术创新中心,正是这道隐形壁垒的建造者。”马绍宇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