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区域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强市抓创新工作的共识。
8月22日,杭州市委书记刘非主持召开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强调加快打造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主引擎和全球人才创业创新新高地。
11月17日,上海市市长龚正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按照市委部署,全力推动G60科创走廊向“世界级”跨越升级。
11月19日,青岛党委、政府、人大三套班子“一把手”专题调研青岛科创大走廊建设推进情况,强调大力提高创新资源集聚和研发转化能力,加快打造成为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作为先行者,城西科创大走廊与G60科创走廊的建设均已至少十个年头,且成绩不俗,青岛作为后起之秀,其建设科创大走廊能否达到预期?备受关注。
青岛科创大走廊开建
在青岛官方报道中,披露了诸多青岛科创大走廊的关键信息点。
首先,明确了科创大走廊走向——以滨海大道为轴线,连接沿线崂山区、李沧区、青岛蓝谷等创新功能板块。
其次,其定位得到进一步确认,是“面向‘十五五’打造科技强市的重要支撑”。
另外,还提到了青岛科创大走廊的建设进展:已进入启动建设阶段。
事实上,青岛科创大走廊的规划酝酿已久。
在2021年印发的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围绕“引领建设胶东滨海科创大走廊”,提出要依托崂山、李沧、即墨等区市和功能区打造滨海科教产融合集聚带,这也是本轮青岛城市规划中,关于这条科创大走廊最早的雏形。
次年7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办“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介绍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有关情况。会上,山东省层面明确支持青岛加快建设崂山-蓝谷科创走廊。
不过,前期这条走廊更多还是处于规划阶段,鲜见实质推进举措。直至去年8月,《青岛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市行动计划(2024—2028年)》印发,其中提到要依托崂山区至青岛蓝谷沿线等科创资源集聚优势区域,建设“青岛科创大走廊”。
自此,青岛科创大走廊建设进入快车道。
回眸今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加快打造青岛科创大走廊”已列为全年重点工作之一。
而此番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市长任刚以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梅建华在专题调研青岛科创大走廊期间,也对其提出“加快打造成为区域科技创新高地”的要求。
另据公开报道显示,青岛已制定科创大走廊建设方案,这意味着,其后续建设及发展将有根本遵循。
除了市级层面,青岛科创大走廊途经的崂山、李沧以及即墨三区主政者,也均明确表态要全力参与到科创大走廊建设中。崂山区委书记张元升强调要高水准建设科创大走廊数智产业城;李沧区委书记张友玉以及即墨区委书记韩世军则直接表示要“深度融入青岛科创大走廊建设”。
青岛科创大走廊建设之所以提速,有几个大背景不得不提。
其一,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关键胜负手。“十五五”规划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并提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布局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毫不夸张地说,青岛能否成为真正的科创高地,将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高度。
其二,青岛眼下正布局“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对于科技创新有着旺盛需求,只有真正做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青岛才能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其三,则是青岛眼下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过程中,存在诸多堵点,例如由于科创资源的区域分散性和类型多样性,导致无法形成更大合力;再如青岛科创资源富集,但在后续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梗阻,“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依然比较突出。
所以,通过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青岛科创大走廊,以实现对既有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便是青岛当下发力创新的最优解。
不过,启动建设只是一方面,青岛科创大走廊距离真正落地,成为像G60科创走廊以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那样名声在外的“科创走廊”,仍任重道远。
关键破题点
青岛城市主官此番调研,除了体现对青岛科创大走廊建设的重视外,还传递出这条走廊后续建设的一个核心抓手——科技成果转化。
这一点,在官方报道中也有明确提及:“曾赞荣、任刚十分关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科技成果转化,一边需要有一流的科研院所,另一边则需要有承载科研技术落地的平台,也就是企业。
客观来说,这两者在青岛科创大走廊中都不乏亮点。
先来看前者。以青岛蓝谷为例,在建设海洋科学城目标下,青岛蓝谷已集聚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等科研机构与高校50余家,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400余人,培育各类创新平台110余个,其中省部级以上占比超50%。
此番曾赞荣所调研的山东大学生物制造中试平台,便是一个位于青岛蓝谷的科创平台。公开资料显示,山东大学生物制造中试平台聚焦生物制造前沿领域,构建多元化、综合性的中试服务体系,已与山东福瑞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实验室或研究院。
再来看后者。近年来持续发力科技创新的崂山区,集聚足够多的优质企业。此前,青岛遴选62家企业为“10+1”产业链主企业,其中海尔、海信、歌尔等8家企业来自崂山区,数量上仅次于西海岸新区和即墨区,位列10区市第三位。
无论是科创策源地还是市场主体,在这条科创大走廊上,都有比较雄厚的发展基础,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这些优质要素更好地聚合在一起,让科技成果转化更顺畅,这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科创走廊应有的样子。
首先,考虑到科创走廊一般都是跨越既有行政区的规划,这就需要有行政机制的保障,如此才能更好地破除区域间的发展壁垒。
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其突破行政边界的做法,值得借鉴。
2016年8月,杭州市成立由市长担任组长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从市级层面加强对于大走廊建设的调度。
为统筹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建设,杭州还专门设立杭州城西大走廊管委会,并在2023年年初将部分市级行政审批管理权限下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这也是杭州首次针对某片区域进行“下放权限”。
依靠政策的托举,“城西科创大走廊”打破了一些条条框框,为项目落地、要素流动等带来了助力。
眼下,杭州还在继续加大区域融合的突破力度。在今年8月召开的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上,刘非提出要发挥大走廊管委会作用,突出抓融合,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推动体制架构、重大规划、创新资源、产业发展、审批服务、资源要素、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充分融合,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鼓励引导人才、项目、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提升“一廊三城两翼”协同联动发展水平。
同时,会上还专门“点名”城西科创大走廊所涉及的西湖、余杭、临安等地党委、政府,表示要增强大局意识、协同意识,合力推进各项工作部署落细落实。
对青岛科创大走廊而言,崂山、李沧与青岛蓝谷的融合力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科技成果转化的真正效能。
其次,如何打破科技转化的隐形门槛或限制,也是青岛科创大走廊后续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立起了“基金投资助推、线下路演拍卖、线上对接撮合”三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机制,通过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成立11个G60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事实证明,这样的运转机制确实行之有效。目前,G60科创走廊涌现出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如300毫米和450毫米单晶硅晶体生长系统、自主研发的国产大飞机ARJ21辅助动力装置等。
当然,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企业作为生力军,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在此番曾赞荣与任刚的专题调研中,也有直观体现。
期间,曾赞荣与任刚一行先后前往励图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泽华半导体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勉励企业紧盯市场、专心攻关,提高科技含量,更好融入科创大走廊的创新链产业链。
这两家企业正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典型代表。励图高科专注于智慧海洋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其打造的“逍遥智海”大模型体系,通过40多个应用场景实现病害预警、智能监控、气象预报等功能,已成功实现市场化应用;今年4月落地李沧区的泽华半导体则专门从事微小光源研发,其首条晶圆级封装产线已试生产,意向订单超2亿元。
后续,企业若能借势青岛科创大走廊实现自身更好发展,无疑将提升这条科创走廊的含金量。
另外,如何让各个区域各展所长,对于青岛科创大走廊后续建设同样至关重要。
例如崂山区的金融业发展优势,如何为企业融资、上市等工作提供支持;李沧区的青年人才集聚优势,如何为科创大走廊建设带来助益;青岛蓝谷的土地资源优势,如何为研发机构及企业发展提供更充足的空间资源……
在青岛打造“科技强市”的目标之下,这些都需要提前做好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