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超1.2亿,高州如何让乡村闲置资源变“金疙瘩”?
创始人
2025-11-21 20:22:38

在粤西郁郁葱葱的丘陵与村落之间,一场关于集体资产如何阳光交易的变革正悄然推进。过去,一些村集体资源因缺乏规范管理,常陷入低价承包、人情发包的困境,村民利益受损,集体经济乏力,乡村产业发展步履蹒跚。

去年12月,高州市在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中迈出关键一步——率先在粤西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集体资源资产交易底价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以定底价、定年限、定程序、定约束、强监管为核心,为集体资产筑起一道防流失、促增值的坚固屏障。

短短一年时间,这一制度已从纸面走向田间。

截至今年11月,高州通过农村集体“三资”平台挂网交易326宗,成功交易240宗,总成交金额突破2.2亿元,溢价超1.2亿元。过去那些曾经被贱卖的资源如今在阳光下竞拍,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价值。从“没人管”到“全员盯”、从“随意定”到“科学估”,高州重塑了农村资产交易的逻辑,也为全面乡村振兴注入一股扎实而清新的制度活水。

11月21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头版报道。

从“拍脑袋”到“按规矩”

所有交易在“三资”平台挂网

“过去,村集体资源怎么包、包给谁、包多少钱,常常是某个人‘一句话的事’,或者几个人‘关起门来就能定的事’。缺乏透明机制,容易造成集体资产流失,也埋下了干群矛盾的隐患。”高州市副市长熊辉武说,高州出台《指导意见》正是要从根源上杜绝这一现象。

为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高州以底价机制为抓手,推动村级资产交易从人情主导转向规则主导。“新机制落地,不再允许任何人‘拍脑袋’决定集体资源的命运。”熊辉武说。

《指导意见》将高州28个镇街划分为三类发展区域,每一类区域的资源资产都有明确的交易底价参考。无论是林地、鱼塘、商铺还是园地,定价不再一刀切,而是结合地理位置、经济水平、资源类型综合测算,确保底价既符合市场规律,也体现集体意愿。

高州市石仔岭街道镇大岭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千禧果产业。

更关键的是,所有交易必须通过农村集体“三资”平台挂网公开进行。

制度明确,连续两次电子竞投流拍才能转为线下交易,且标的额超过50万元的必须报镇街党政班子会议批准,50万元以下的也需书面备案。这一程序硬约束彻底堵住了台下交易的后门,也让村干部从人情压力中解放出来。

石仔岭街道某村一块16.8亩的土地,曾差点被8名村民小组长以8.4万元/年的价格私自发包。街道工作专班发现后立即叫停,指导村集体将土地挂网招标。最终,该地块以12万元/年成交,租期20年,每五年租金上调10%,累计为村集体增收96万余元。

“过去大家总觉得熟人好办事,有了制度约束,现在明白只有公开透明才是真正对村民负责,对村庄未来负责。”该村一名村干部感慨道。

镇大岭村连续多年累计分红近600万元。

从“闲在那里”到“活起来”

5000多亩闲置地变共富资源

制度的建立规范了行为,更唤醒了沉睡的资源。过去那些因信息不透明、定价不合理而被长期闲置的集体资产,如今正逐渐转化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活水”源头。

大井镇六祥村经联社一片百亩林地就是典型例子。该地块原合同租金仅为2300元/年,村集体长期收益微薄。按照新出台的《指导意见》,该林地交易底价被科学评估为8000元/年。令人振奋的是,在平台挂牌后,该地块经历135轮激烈竞价最终以4.28万元/年成交,租期30年,累计为村集体增收104.4万元。

“真没想到这片山岭能值这个价!”一名村民在分红现场激动地说。

宝光街道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

过去,因信息闭塞、定价随意,村集体资源常常被低估。如今,通过平台竞价与市场发现,资源的真实价值得以显现,村民也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数据最有说服力。

自《指导意见》试行以来,高州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交易溢价金额达1.23亿元,非首次出租的资产单价平均提升501元/年。商铺、林地、园地、鱼塘等各类资源实现高效流转,过去闲置的4150平方米商铺、5036亩土地(林地3258亩,园地1778亩)、651亩鱼塘,如今已成为村集体增收的“金疙瘩”。

东岸镇东坡村火龙果基地。

东岸镇东坡村整合65亩连片闲置土地,引入企业建设火龙果种植基地。在2025年的首次分红大会上,村集体向村民发放分红7万余元,户均分红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村民满意度超过99%。“资产活了,村强了,民也富了。”该村党总支部书记李进茂说,“大家从集体发展中尝到甜头,更加支持村里的决策,形成了良性循环。”

“少数人管”变“全村人盯”

全民监督重塑基层治理生态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的关键在于监督。高州的底价机制之所以能落地生根,离不开一套贯穿全程的监督体系。

镇街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要对每一份发包公告、每一份承包合同进行审核,杜绝延包、转包等不规范行为。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定期开展联合检查,对违纪违法行为严肃执纪问责。

东坡村村民变股东,喜领分红。

而真正让制度“长出牙齿”的,是村民的广泛参与和监督。

“现在村里每一笔交易我们都看得见,底价清清楚楚,程序明明白白,谁也别想搞小动作。”石仔岭街道塘背村一名村民代表说。这种全民监督的氛围,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也让群众对集体事务的参与感、信任感大幅提升。

“过去总有人说‘村里的事说不清’,干部也怕闲言碎语,做事缩手缩脚。现在不一样了,一切都摆在台面上,我们干事清清白白,群众也放心支持。”一名石仔岭街道农办干部说,透明交易不仅提升了资产价值,更重塑了基层治理的生态。

深镇镇村集体与企业携手创业,打造4A景区。

如今的高州,村集体资产交易已从摸着石头过河走向标准化操作。尽管仍有118宗闲置资源因位置偏远、历史纠纷等原因尚未挂网,但制度的力量正持续发酵。

“难啃的‘硬骨头’更要靠制度去啃。”熊辉武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优化分类指导机制,对遗留资源制定“一资源一策略”盘活方案,同时强化镇村联动与政策配套,推动闲置洼地转化为发展高地。

泗水镇滩底村唤醒沉睡资源,发展乡村文旅。

从“白菜价”到“金疙瘩”、从“人情案”到“阳光案”,高州用一把制度钥匙打开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大门,也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三资”管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乡村振兴,重在治理。唯有让规则落地、让阳光普照,沉睡的资源才能真正苏醒,强村富民的愿景才能一步步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开花,结出硕果。

撰文:邱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韦... 对于安徽省内搞书法的,大多对于韦斯琴先生的情况,估计有所了解,她是一位优秀的书画家和散文作家,曾经也...
如何理解“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紧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
增值超1.2亿,高州如何让乡村... 在粤西郁郁葱葱的丘陵与村落之间,一场关于集体资产如何阳光交易的变革正悄然推进。过去,一些村集体资源因...
Baklib 如何帮助企业快速... 数字化经营目前已成为企业核心战略的,官网不再只是展示品牌的窗口,而是承载营销拓展、客户服务、知识交付...
智慧水务如何赋能宁夏水务事业高... 11月20日,宁夏城镇供水协会第九届会员大会在银川召开。本次大会以“科技赋能新时代,智慧水务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