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何近二十年之内都不会有第三次世界大战?
创始人
2025-11-23 21:00:34

“第三次世界大战什么时候爆发?”答案很简单:未来大约二十年内,几乎不可能爆发类似一战、二战那种“两个大集团全面对撞的世界大战”。

原因同样简单:世界大战从来不是“情绪的结果”,而是“结构的结果”。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国际体系根本不会出现对战美国的第二大集团,更不具备“一战、二战式世界大战”的结构条件。

下面分几步,把这个逻辑讲清楚。

一、爆发不爆发世界大战,是由地缘政治和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决定的。

1,爆发世界大战的核心要素:

至少两个相对对等的大国集团。

这些集团在工业、金融、资源、军力等方面,具备长期对抗的能力。

战争目标不是“有限诉求”,而是重塑世界秩序

战争战场覆盖多大洲、多海域,强制卷入大量国家。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所以“世界化”,是因为有结构基础:

一战: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对上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体系;各方背后有殖民地、工业体系、大规模动员能力。

二战:轴心国集团(德、意、日)对上同盟国集团(美、苏、英、中等);两边都是工业化大国阵营,都能打“总体战”。

结论:如果没有“两个大规模、集团化、相对对等的力量体系”,就算冲突再惨烈,也只是“区域大战”“局部大战”,不可能升级为“世界大战”。

当下世界大国之间有没有矛盾?

有,但没有第二个足以在二十年内与美国抗衡、并且能拉起完整全球集团的力量中心?

二、美国巨大的地缘优势,坐拥整块北美大陆,而且有两大洋作为护城河。

1. 美国今天的最大优势,不是科技,不是军事,而是——它独占一整块安全且富庶的大洲:北美。

地缘安全:东西两侧是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北边是友好且实力有限的加拿大;南边是综合实力远不如自己的墨西哥和拉美。

资源与人口:农业、淡水、能源资源极为丰富;拥有足以支撑超级大国的本土人口基础;一旦关闭边境和贸易链,依然可以保证基本自给自足。

工业与科技:全球顶尖的高端制造和科技研发能力;半导体设计、航空航天、互联网、AI 等关键领域拥有压倒性优势。

这一点与一战前的英国、二战前的德国、冷战时期的苏联,都完全不同。它们要么资源不够,要么腹地不安全,要么工业体系不完整。

美国是少有的“既是海权帝国,又有大陆腹地”的综合体。这就决定了:只有美国才能摧毁美国,要摧毁美国要有系统性的集团对抗能力。

2. 单极秩序的惯性: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仍然是“唯一平台”

冷战结束后,美国建立的,是一个以美元、海权、金融体系、高科技产业链为核心的单极秩序

贸易结算:美元+SWIFT体系。

世界物流:以美军海权和盟友控制的海上通道为基础。

高端科技:芯片设计、操作系统、互联网平台、核心工业软件。

安全与盟友网络:北约、日韩同盟、澳新、美洲国家体系等。

想要对抗美国,不仅要有军队,还要有替代性平台——可以让别的国家在金融、技术、市场、安全等维度有另一种选择。

现实是:全世界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备足以搭建“完整替代平台”的综合能力。

有能力在某个领域“局部抗衡”,但远远不够“整体对冲”。

这就直接指向核心结论:单极秩序依然牢固,不存在另一极足以组织全球性对抗集团。

没有两极,就缺乏一战、二战那种“势均力敌的大碰撞”的结构前提。

三、欧盟:被英国、俄罗斯、东欧结构性牵制,法德难以“集团化崛起”

很多人曾一度期待:“如果欧盟完成政治、军事、经济的一体化,也许能成为美国的对手。”

这在理论上似乎有吸引力,但现实已经证明——至少在未来二十年内,这只是幻想。

1. 法德想主导欧盟,却被结构性锁死;欧盟要成为“真正的集团”,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政治统一:领导结构清晰,权威可以向下贯穿成员国。

军事自主:不依赖美国安全体系,有独立的防务与核威慑。

经济一体:关键财政、货币、产业政策能统一调配,而非各搞各的。

而当下的现实是:

政治上:欧盟高层与各国政府权责交织,关键议题举步维艰;内部分裂严重:北欧/南欧、老成员/新成员、富国/穷国矛盾连环。

军事上:安全依赖北约,本质依赖美国;法国有核武,但法国核武不是“欧盟核武”;军工体系分散、标准不一,战时指挥难以统一。

经济上:欧元区潜在裂痕始终存在,财政政策难以一体化;工业体系在全球化与能源冲击中持续被削弱(特别是德国产业链外迁)。

核心矛盾是:法国、德国想做“欧盟的中枢”,但大量成员国对“法德主导”高度警惕。

尤其是东欧国家,对“德国再次主导欧洲”有近乎本能的防备。历史记忆不是写在纸上,是刻在民族政治潜意识里的。

2. 英国与俄罗斯:欧陆一体化的“两把钳子”

“谁来阻止欧洲大陆形成一个高度统一、足以挑战海上霸权的大帝国?”

传统答案一直是两股力量:英国(后面加上美国)、以及在东线的欧亚大陆大国(历史上是沙俄、苏联,如今是俄罗斯)。

今天格局非常清晰:英国脱欧,本质是把欧盟重新推回到“松散合作体”的轨道,并把自己牢牢捆在英美轴心之上;

俄罗斯通过存在本身,就在东线牵制着欧盟安全议题——这迫使东欧、北欧不断向美国安全保护靠拢,而不是向法德靠拢。

结果是:

  1. 东欧国家在安全上越来越看向美国,而不是巴黎或柏林;
  2. 北约在俄乌冲突后再度强化,欧盟自主防务反而更加虚弱;
  3. 英国+美国+东欧+北欧的安全带,结构性抑制法德打造“欧盟版大国集团”。

结论:欧盟注定很难在未来二十年内成为一个在军政经济上都高度统一、可以独立于美国之外运作的“第二极”。

既然欧盟做不了第二极,那所谓“美欧对抗的大集团战争”,在结构上就缺乏基础。

四、俄罗斯:俄乌战争后的“长期衰落”,连区域强权都难保

两次世界大战都有一个共同点:欧洲大陆出现了一个试图“重塑秩序”的修正主义强权(德意志)。冷战期间则是苏联这一“欧亚大陆工业巨人”对抗美国体系。

“今天的俄罗斯,是不是另一个苏联?”如今俄乌战争已经证明:俄罗斯不是苏联的接盘者,而是苏联后遗症下的残余巨兽,正在被加速拖入不可逆转的长期衰落。

1. 俄乌战争暴露的结构性问题:

经济结构高度依赖能源出口,产业多元化严重不足;

科技体系在苏联基础上未能系统更新,民用高科技几乎空心化;

军工虽然在局部领域仍有优势(导弹、核力量),但综合工业体系劣势巨大;

在现代战争的“电子信息化、无人化、高精度打击、全球供应链”这些要素上,严重落后。

更关键的是:俄乌战争是一场消耗战 + 制裁战,直接伤筋动骨:

大量高素质人口外流,技术和年轻劳动力不可逆流失;

制裁切断了俄方很多关键零部件及设备来源,只能缓慢绕路;

军费高负担长期占用财政空间,挤压民生与未来投资;

战争消耗了本就有限的政治信誉与战略回旋余地。

2. 未来二十年:在美国“管控式放血”下苟存,而非重整旗鼓

俄罗斯不会马上崩溃,一方面有核武撑底,一方面美国也不希望它失控解体(核扩散风险极大),另一方面也是制衡亚欧大陆东西两极的棋子。更具现实感的前景是:

俄罗斯在美国与西方的综合压力下,被迫转入“有限生存模式”;以资源输出来换取有限的技术与商品输入,变成一个长期被遏制的大国边缘玩家;其核力量使它仍是军事上不可忽视的存在,但经济和金融体系已无力支撑全球扩张。

结论:俄乌战争后的俄罗斯,只能在美国主导秩序的边角地带勉力维持,

连“区域全面主导者”的身份都岌岌可危,更不可能成为挑战美国的集团核心。

没有“苏联级别”的欧亚对手,只剩下一个被削弱、被钳制的俄罗斯,非常难以在二十年内酝酿出“集团对撞式的世界大战”风险。

五、没有两个集团,就没有一战、二战那样的“世界大战”

二十年内看全球版图:

  1. 北美:被美国牢牢统合,形成当今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完整超级大本营”。
  2. 欧盟:被内部结构、英美联盟、俄之存在等多重因素钳制,难以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实质统一的对抗集团。
  3. 俄罗斯:经俄乌战争后进入系统性衰落,只能在有限区域挣扎求存。
  4. 其他潜在力量(如印度、一些地区新兴国家),
  • 要么内部分裂严重,要么基础体量不足,要么外部依赖过高,
  • 在二十年时间尺度内,根本不具备组织“全球对抗集团”的能力。

结构摆在那里:一个极强、极稳、极难被整体撼动的美国,对上很多有诉求、有矛盾、有摩擦,但缺乏集团化整合能力的中等及区域大国。

这意味着:

局部冲突:一定会有,而且有些会很惨烈;

代理人战争:有,而且在某些地区会持续存在;

有经济战、科技战、舆论战:这几乎是常态化的大国玩法。

但要复制一战、二战那种:“全球产业链大规模切割 + 各大洲全面战火燃烧 + 军政经济全面对撞”,现有结构明显不具备条件。

用一句更直白的话说:你可以想象很多形式的“对抗升级”,但“第三次世界大战”这种级别的“全面集团决战”,在未来二十年,几乎没有现实路径。

六、为什么“有冲突”≠“会爆发世界大战”?

当下时代,有一个普遍的误区,只要看到冲突,就条件反射联想到“世界大战”。

这是把“冲突的存在”当成“战争形态”的决定因素,实际上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三点:

  1. 冲突双方是否存在可谈判的空间?
  2. 双方是否敢于把本国命运押在一次战争的结果上?
  3. 是否有足以支撑总力战的集团结构?

对比一下:

一战前的德国,认为自己“被包围”,不打就会在长期工业与人口竞争中被压制;二战前的德国、日本,已陷入资源与市场的体系性绝望,赌上国运似乎是“唯一路径”;冷战期间,美苏双方都有核武,知道“总力战”=互相毁灭,因此转为多地代理冲突、军备竞赛。

现在的美国与其他大国关系,更接近“冷战后期”的玩法:

你可以不满、可以摩擦、可以在地区做博弈;但任何理性决策者都知道:

真正意义上的“全面世界大战”,尤其是在核武时代,成本不是“不划算”,而是“自杀”。

更关键的是:当一方拥有压倒性集团优势,而另一方没有能整合全球资源的条件时,后者根本没有发动一场“世界大战”去翻盘的现实路径——因为它连集团化动员都做不到。

这就决定了:冲突会有,很多;甚至有可能出现某些地区级别的大规模热战。但这些,大概率都被限制在不触发“核大国集团全面决战”的阈值之下。

七、二十年尺度内的世界:纷乱、有战火,但没有“终极决战”

把前面的分析压缩成几个关键信息:

  1. 美国独占北美大本营,在资源、人口、工业、科技、金融、盟友网络上,都具备无可比拟的综合优势;
  2. 欧盟被内外结构锁死,法德难以打造一个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全面自主、可以与美国平起平坐的“欧洲集团”;
  3. 俄罗斯经俄乌战争后进入长期衰落,在美国有限支撑与遏制下艰难维持,既无资源再造苏联级集团,也无余力挑战美国在北美的本土安全和全球海权;
  4. 其他大国与地区力量,受制于自身结构缺陷及外部依赖,在二十年内都缺乏组织起“全球对抗阵营”的客观条件。

综合起来:缺乏“两个相对对等的大国集团”,自然也就缺乏“一战、二战式全球集团对撞”的战争结构。

未来二十年,世界会怎样?

冲突:一定有,而且不止一处;

热战:某些地区会发生,甚至可能持续很久;

军备竞赛:会升级,而且愈加精细化(无人机、AI、太空、网络空间);

经济与科技脱钩:会在关键领域出现“阵营化”。

但这些,都是在“有限世界”里发生的事情——

有些是寻求谈判筹码;有些是区域势力范围争夺;有些是内部政治需求的外溢表演。

它们都严重缺乏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两个关键:

一个可对标美国的“完整集团中枢”,

一场足以让各方押上“国运与存亡”的终极碰撞。

结论:

如果把世界大战问题当作一种“结构性风险”来分析,会发现:

一战、二战,是在多极大国集团并立、工业化战争模式成熟、殖民体系与旧秩序崩溃的“特殊历史窗口”里爆发的;而当下与未来二十年,恰恰处于一个单极秩序强势延续、其他潜在极点都不具备集团化能力的阶段。

换句话说:这二十年,世界不会太平,但也远没有到“全面世界大战”的临界点。

真正值得担心的,不是“第三次世界大战”,而是:局部冲突长期化导致的地区人道灾难;大国之间在技术、产业上的“硬脱钩”,把世界撕裂成多个互不信任的技术与贸易小圈子;某些边缘危机擦到核门槛的误判风险。

这些问题,都很现实、很棘手,也足够严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第三次世界大战什么时候爆发?”答案很简单:未来大约二十年内,几乎不可能爆发类似一战、二战那种“两个...
广州车展|极地之路为何选它?坦... 铁汉是否只能刚硬?越野是否只能强悍?在第二十三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的展馆中央,坦克品牌给出了完全不同...
餐饮投资模型测算!如何避免一看... 开新店必看:餐饮投资模型测算——如何避免‘一看都会,一算就亏’? —— 算盘一响,黄金万两;模型一建...
原创 当... 文/科技说说 为一道美食,赴一座城,已然成为文旅消费的新潮流。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风味正迎来历...
投资大佬但斌“晒单”引热议:海... 11月22日,深圳东方港湾投资董事长但斌一条“晒基金排名”的微博,再度将这位私募大佬推向市场聚光灯下...